中共回應奧巴馬講話 美中之間難互信?

【新唐人2010年11月12日訊】(新唐人記者王子琦綜合報導)11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印度尼西亞演講時稱,“缺乏自由的繁榮是貧困”。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做出回應,稱應“尊重國情”。這一回應再次引發人們對目前中國的國情、政治體系及中美關係的關注。

奧巴馬表示“缺乏自由的繁榮是貧困” 中共回應

在11月11日的中國外交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昨日(11月10日)在印度尼西亞演講時稱,缺乏自由的繁榮是另一種形式的貧困。你是否認為這是在指中國?對此有何評論?”

洪磊回答說,“我們希望有關國家,尊重各國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而對於奧巴馬的本次亞洲之行,洪磊則表示,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中方希望美國在本地區的作用有利於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低人權低福利”的中國國情

對此中國知名網絡作家顧曉軍發表評論,他認爲是奧巴馬的言下之意,指中國缺乏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而這些,也正是不爭的事實。他指中共向來習慣於回應。他質問洪磊的“符合本國國情”的回應,算是什麼回應呢?“難道中國的國情,就是老百姓沒有言論自由、‘絕不’給老百姓言論自由?”

顧曉軍說,自己的這篇文章,不知能否在網絡上存活。能存活多久?如果被刪除,不就是中國缺乏言論自由的一種表現嗎?而新聞自由,就更不用去說了。因為中國的所有報紙,都是黨報;所有媒體,都是黨媒。

他說,奧巴馬實際並不知道,繁榮的,不是中國老百姓,而是官員。

對洪磊的回复,有網友評論說,“歡迎對號入座。首先,外交部默認了我們是個缺乏自由的貧困國家;第二,也不決定改變;第三,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就是不給你自由;第四,沒有說明這個思路是誰制定的,代表誰的利益。”

也有網友認為,外交部的回應還透露了一個信息,中國現今的發展是“低人權低福利”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國情。

11月10號,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會晤了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後,在北京大學發表講演,敦促中國有更大的政治開放度。卡梅倫向中國聽眾介紹西方民主理念,闡釋了多黨民主體制、法治和新聞自由,如何使得英國更為強大。他表示人權與推動貿易間,應達到恰當平衡。

中共全國政協外事辦主任趙啟正前些時也承認目前中國實際上還有很多困難,因此談“大國心態”仍需慎重。趙啟正建議那些鼓吹中國強硬的人多作思考。他說:“越是成熟的國家,越不會有突然的表現。”

“中國模式”的缺陷

《新蘇黎世報》駐京記者費沛德在離任前曾發表長文,詳細分析了“中國模式”的成因、特點和前景,認爲中國面對重重挑戰,如不改變“中國模式”就無法獲得持續地成功。該文指出:“這個中央帝國正在走向緊張的時代。”

文章寫道:“中國製度的特殊之處是,這種自由依然是由一黨專制來明確界定和限定的。”人們想幹什麼就乾什麼,只要不去質疑一黨專制。 “中共位於法律之上,因此,在實踐中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

費沛德指出:中共領導人不需要太顧及個人異議或法律問題,只是簡化地迅速實施宏大設想和戰略。而缺乏政治監督和製衡以及自由的媒體,則為腐敗和任人唯親敞開了大門。

文章提到,“‘中國模式’有著嚴重的缺陷,最近還更加突出。國家控制的投資促進一再產生經濟上荒唐的面子項目,壓制國內消費,限制了一個更為發達的內部市場的產生;廣泛的行政干預使製度過於僵化。”

中共的外交政策引發觀察家擔憂

《華爾街日報》11月11日發表香港科技大學環境、能源和資源政策中心主任大衛•茨威格的文章,題目是“給中國鷹派嚇著了麼?中國人自己也嚇著了:中國內外觀察家有一樣多的問題和擔憂。”

文章說,中共近期的更為咄咄逼人的外交在西方和亞洲的觀察家當中引起了擔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外交政策分析家們幾乎是一致地對中共在世界舞台上的姿態及其在亞洲地區引起的問題感到驚愕。即使那些通常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親政府的朋友們也不願意為目前的政策辯護。他們也感覺很難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中共現在太張狂了嗎?中共的這種趾高氣揚是在掩蓋自己的惶恐麼?

茨威格在文章中提到,中共的外交政策研究者幾十年來第一次認為,中國的外部問題大部分來自它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外國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他們表示,導致這些問題的是外交政策不連貫,領導層似乎不能製定一種綜合性的戰略來應對中國國力造成的問題。這些學者們承認,雖然他們表示要聽中共領導人的話,但中共領導人對額外的信息的解釋和運用的方式令他們感到不安。

該文強調,中共的軍隊開始表現得像是一個利益集團,努力推進自己的計劃安排,讓軍官穿著軍服出現在電視上,大講外交政策問題。這種現象讓非軍人的學者感到緊張焦慮。這些人伸張的是軍方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的立場。

美中之間缺乏互信?

過去幾個月,美中摩擦不斷,在人民幣匯率,南中國海,釣魚島,人權,甚至稀土等涉及雙邊關係各個領域的大小問題上對抗不斷,中美關係再度令人關注。

對此,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曾擔任白宮亞洲問題國家安全顧問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11月10日,在一個有關美國外交政策的研討會上指出,美中建交30年來,雙方之間最關鍵、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是缺乏互信。

李侃如說,在很多問題上對中共的不滿,已經很明顯地成為美國民主和共和兩黨“跨黨派”的一個共識。而胡錦濤明年訪問美國期間,能否和奧巴馬坐下來、認真考慮如何建立兩國之間的互信、並且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將是美中關係下一步何去何從的關鍵。李侃如指出,假如這一基本點不能建立的話,雙邊關係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很可能向負面方向發展。

而美國的戰略學者、前國務院政策計劃部(Office of Policy Planning)官員羅伯特.凱根(Robert Kagan) 表示,美中之間恐怕很難跨過在深層意義上成功建立互信這一難關,但是,他說:“如果中國轉變成為民主體制的國家,國際社會將更加容易接納一個崛起的中國。”

而中共官方《環球時報》11月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責美國試圖圍堵中國。並稱“現在是世界各強權以成熟大國的心態思考問題的時候了”。

針對《環球時報》的這種說法,日本“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楊中美教授表示:中共如果在軍事上不是那麼透明,在政治上又那麼專制的話,它將來要做什麼都是不可預測的。現在尤其是在軍事上,特別是在海軍方面,這對周邊國家來講,都是令人擔憂的。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