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狂漲 深圳市民赴港采購生活物資

【新唐人2010年11月4日訊】收獲太豐富了,下次我要換個大點的購物車!”在香港上水火車站,滿載而歸的深圳主婦小雯心滿意足地笑著,一邊等車一邊打電話向老公炫耀自己血拚的“戰利品”——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鹽、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裝飄柔、28港元36包裝的得寶紙巾……

她的手推購物車裏,塞滿的可不是訪港遊客熱衷的奢侈品和進口化妝品,而是每天都會用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還有大大的一桶有機醬油。

“沒辦法啊,深圳的物價漲得太快,不少東西已經貴過香港了。”精明的小雯算了這樣一筆賬:在深圳賣2塊錢一包的食鹽,香港超市賣1.1港元,折合人民幣才 9毛多;紅富士蘋果深圳已賣到6塊錢一斤,平均一個都要4塊錢,而同樣大小的蘋果在香港10港元能買四個;深圳的雞蛋已經漲到9毛錢一個,差不多大小的雞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買30個,折成人民幣一個還不到7毛錢;10卷裝的維達衛生紙,深圳的超市賣32.5元,香港超市才賣28港元;750毫升裝的飄柔洗發水深圳超市賣39塊錢,香港61港元就能買兩瓶……

“如果一次多買點的話,不光能把來回的40塊路費賺回來,還能省下不少錢!”持“一簽多行”簽證的小雯如今每月至少要到香港采購一次,基本隻去離深圳最近的香港上水,路費便宜,給自己的廚房和衛生間補完貨就走。

像小雯這樣的“換城”消費族,在深圳如今不少。隨著深圳物價不斷上漲、港元對人民幣連續貶值,風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購買日用品熱潮似乎戛然而止,悄然轉為深圳人入港掃貨。小雯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如今每每將砂糖、食鹽、有機醬油成箱扛回家,連牙線、止血貼也一並買來,可謂樂此不疲。

從深圳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來看,今年9月,深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8%,略高於全國3.6%的水平,但大多數深圳人感受到的物價漲幅則要遠高於這一數字。

在小雯每月辛勤赴港掃貨的同時,她在香港的姑媽李太卻好久不來深圳了。過去幾年,家住上水的李太和她的姐妹團常來深圳喝早茶,然後就去超市狂購些水果、卷紙、襪子之類的便宜日用品,大包小包地返港。如今,李太和她的姐妹團都捂緊了錢包,不大願意來深圳度周末了。“前幾年深圳的物價還隻是香港的一半,現在都追上香港了,吃個快餐也要二三十塊,港幣又跌得這麼狠,我的鈔票真是越來越不值錢了。”李太時常忍不住向小雯感慨一番。

同樣覺得囊中羞澀的是一些常年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以前深圳房價和物價都比香港低,不少中低收入的香港人選擇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如今,這種“雙城”生活模式也因深圳物價上漲麵臨改變,不少香港人不得不選擇回流。

家住深圳皇禦苑的香港人黃先生近期正盤算著賣掉房子回香港生活。黃先生在香港上水一家製衣廠工作,月入一萬四千港幣,因為對香港的高物價感到力不從心,6 年前他來深圳置業,每天往返深港兩地,過上了滋潤的小日子。“以前100元港幣能換116元人民幣,我經常帶家人出去吃飯,每個月日常花銷才三千多塊人民幣,現在100塊港幣隻能換到85塊人民幣,花銷卻翻了一倍,再加上每月四千多的房貸,日子真是越來越不好過了。”倍感壓力的他已經決定春節前帶著妻兒回香港生活。

昔日港人北上“掃貨”,而今深圳人南下消費,盡管從大的概念來說,“深港同城”還有很長距離,但是從“換城消費”的變遷上,人們卻已經感覺到了這種融合的加速。同時,深圳人更是感覺到通脹不僅僅是一種預期,而是活生生的存在。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