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不要再幻想進入中國的傳媒市場

【新唐人2010年10月11日訊】作為一個龐大的市場,進入中國對外資有致命的吸引力。進入中國,成了所有投資人的最大夢想。是的,我要說的是,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這也僅僅是“夢想“而已,比如梅鐸。

日前,傳媒大亨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宣佈,將三條在中國播放的頻道控股權賣給具有中國官方背景的私募基金。有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是梅鐸集團撤出中國市場的關鍵一步,揭示出新聞集團默認近年在中國開拓媒體市場的努力可說是無功而返。而努力的失敗不會是沒有代價的,新聞集團此次股價出賣的成交金額比實際價值低很多。換句話說,梅鐸為自己的判斷失誤付出了沉重代價。

這個失誤的判斷,就是他以為中國的媒體市場也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可以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去投資並購,去拓展版圖,去賺取利潤。事實證明,他錯了。他的判斷錯誤在以下三點:

第一,中國的開放是政策主導下的開放,或者說,是有限制的開放。而言論控制方面,是中國政府最基本的底線。極權國家得以維持統治,輿論壟斷是重要基礎,是觸碰不得的“生命線”,這一點,中共當局是十分清楚的。而在中國,思想控制是方方面面的,即使是娛樂,健身,美容這些傳媒外資以為可以插手的領域,只要中共認為可能超出自己的控制,也不會放手不管。現在大陸掀起的所謂“反對低俗文化”就是一例。既然有這樣的統治邏輯,中國怎麼可能讓外資在媒體市場上大展身手呢?梅鐸集團進入中國20年,所下的功夫不可謂不深,至今也只能鎩羽而歸,證明在政治環境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想打入中國的媒體市場是不可能的。

第二,即使我們拋開政治限制不提,外資進入中國媒體市場,還會面對本土利益集團的強大競爭。這次接手新聞集團三條頻道的股權的私募基金,主要發起方和出資方都是 具有較強的金融投資及文化傳媒背景的中國本土傳媒集團,比如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傳媒市場不像基礎建設或者金融領域,資金,技術和管理可以左右大局。作為一 種文化產業,傳媒事業的發展有更強的文化背景,人脈網路以及在地性的制約,這些,外資是很難跟本土傳媒集團抗衡的。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就是這個道 理。

第三,很多外資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有錯誤的認識,他們看到中國正在資本主義市場化,就認為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運作已經可以用市場化國家的標準來判斷了。他們沒有看 到,在市場化之外,中國其他國家元素的改變是非常落後的。以政策穩定性而言,就不具備制度基礎作為保證。因此,政策導向,政治空氣的變動,甚至是人事的調整,對於很大程度上受到非經濟因素影響的媒體市場來說,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很不確定的市場。我想梅鐸本人及其集團對此應當感同身受。

中國確實需要外資,也就是錢。但是外資,包括很多也對中國的媒體市場垂涎的港資和台資也必須要清楚,今天的中國,權還是大於錢的,這是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最大的不同。

(轉自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