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何時才能圓諾貝爾夢

【新唐人2010年10月6日訊】2010年諾貝爾獎正陸續公布,中國佔世界人口總數20%,卻從未“染指”過諾貝爾獎,不免讓人有些遺憾。中國科學家什麼時候能夠獲得諾貝爾獎?  

中央社就此報導稱,中國人過去曾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像趙忠堯的正負電子對湮滅實驗;王淦昌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中國科學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但都因為種種原因與諾貝爾科學獎一一錯過。

諾貝爾獎看重的是該科學家對這一領域長期的、有革命意義的貢獻,所獎勵的是原始性創新科技,是對人類整個文明、社會進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礎科學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對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準的一次全面的評價,它包括:現代科學在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政府及社會對科技的投入水準,國家的整體經濟水準等等 因素。

諾貝爾獎作為科學界的最高獎,每年都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縱覽諾貝爾獎百年歷史,至今沒有在中國本土誕生的科學成果獲得諾貝爾獎這一事實,都不能不說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件憾事。而當我們在為這種現狀焦慮的時候,甚或樂觀地說我們離諾貝爾獎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我們需要反思——這裏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認為,中國遠離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尖端人才,學者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十分急功近利。”

丘成桐表示,中國家庭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訓練他們為大學考試做準備,在學校裡老師幫學生猜題,學生照著模型去練習,完全埋沒了人的創新能力。中國的學風不正,教授在台上告誡學生要誠信,學生卻在台下偷笑。學生想:老師、校長都能抄襲,我為什麼不能做?

有關中國當前學術界失德的報導屢見不鮮,甚至知名學者都存在學術造假、論文剽竊、虛報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

一個人才的橫空出世並不像預言那樣簡單,中國學術界若不能解決掉自身的種種問題,那麼中國人獲得諾貝爾夢不知還要等多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