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顯影劑造影 登頂尖期刊

【新唐人2010年9月29日訊】(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29日電)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分子造影一次OK!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所教授陳家俊等所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例雙功能鐵鉑奈米雙重顯影劑,引起國際注目並登上美國頂尖期刊封面。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奈米國家型計劃的補助下,台師大暨中研院合聘教授陳家俊與成大醫學中心教授兼主治醫師謝達斌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聯手在醫學診斷造影技術上獲重大突破,陳家俊與謝達斌今天在記者會上發表研究成果

陳家俊表示,現今醫院中顯影劑的使用,包括電腦斷層(CT)與核磁共振(MRI),健保局統計民國97年電腦斷層掃瞄使用人次為102萬人,核磁共振使用人次為35萬人,其中病患自費最高者每劑達新台幣6300元。

陳家俊指出,使用CT或MRI耗費很長時間,須排隊2個月左右的時間,現今顯影劑對特定病患也有副作用。

不過,陳家俊研究團隊發現,鐵鉑具穩定性、不容易氧化及分解等特性,透過鐵鉑奈米分子雙重顯影劑,患者不須注射兩種不同顯影劑,便可同時在CT和MRI偵測疾病位置與分子特質,並交互比對,顯影效果甚至勝過同濃度的市售製藥,可得到更精準的診斷。

謝達斌舉例,以往治療初期癌症,在開刀切除癌細胞前後,化學治療的藥物是用臨床經驗決定用藥;未來使用雙重顯影劑檢驗,可以清楚定義腫瘤區位的分子表現,決定用哪一種化療的藥物。

他表示,現在使用MRI及CT至少要隔1天,顯影劑才能代謝完,未來雙重顯影劑的使用診斷時間至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陳家俊指出,新穎雙重分子顯影劑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檢測方式,產業化可行性高,未來可投入近50億美元的醫療市場,現在也正在申請各國專利當中。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發現,未來技轉的機率相當大,技轉後尚須進行人體實驗等程序,預估至少須 5年才能上市。

陳家俊等人的研究發現被美國化學學會會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發表在9月的封面,這項研究成果也引起國際投資者的注意。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