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權力之惡」和「資本之惡」

【新唐人2010年9月16日訊】(新唐人記者常春綜合報導)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近日發表一份《走向社會重建之路》的報告,指出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官民關係緊張、勞資糾紛增多,是因為改革過程中權力、市場和社會3種力量失衡,「權力之惡」和「資本之惡」未有效制約。

報告認為,在大陸的社會生活中,存在以權代法、以壓制社會為代價強化權力的跡象,「在某些地區,權力的任性、霸道和恣意妄為顯露得越來越明顯。」

報告說,在經濟領域中,資源正在向國有壟斷企業集中。壟斷的苗頭開始出現在競爭性領域中,而在石油、鋼鐵、煤炭、交通、通訊等原有的壟斷性行業,這一趨勢在進一步強化。壟斷企業被給予更多的資源,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特權。

報告強調,社會矛盾中的「權力之惡」和「資本之惡」,根源是由於改革過程中權力、市場和社會三種力量失衡。更危險的是,「權力之惡」與「資本之惡」目前已經疊加在一起,形成了「權力市場經濟」。權力和資本結合而形成壟斷性的既得利益集團,影響政策的製定和執行,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公正。

報告指出,「舉國體制」被當作最有效率的治理方式,「而各種社會矛盾卻被壓製或掩蓋,從而醞釀著更大的社會危機。」

報告還提出了「社會恐懼症的概念」,指出,「權力對社會的恐懼表現為限制、打壓或吸納社會的自組織。」大眾的恐懼表現為「對社會自主性的懷疑和否定」。「權力與大眾對社會的恐懼及其相互作用,是自主且自組織的社會在當前中國缺失的根本原因。」

報告並指出,中國面臨新的歷史性抉擇,即重建一個政府、市場、社會相互配合的治理結構,並應該發展公民社會、工會、合作社等,來制衡權力和資本。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