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壽:企業行善的理由

【新唐人2010年9月5日訊】1992年,美國NBC廣播公司播出關於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rt位於孟加拉的供應商,雇用大量童工並讓他們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影片,質疑其為降低成本購買「血汗工廠」的產品,當時Wal-Mart執行長回應說:世上總有悲慘的事情。自此,Wal-Mart從備受尊崇的地位被打為「邪惡吸血鬼」的形象。2002年時該公司還被指責其賣場員工的平均年薪19,000美元,接近美國對於貧窮家庭定義的19,157美元。2005年的一項商譽調查發現,有一成消費者表示討厭Wal-Mart,三成表示無法不在意其對待員工的方式。

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中國最大城市住宅開發商萬科集團,因為在一開始宣布只捐兩百萬人民幣而大受網友撻伐,銷售掉了一成。雖然當時董事長王石解釋說,這是董事會授權的最大單項捐款數額。殷鑑不遠,今年初以來,鴻海的跳樓事件,引發國內外媒體對其血汗工廠的指責,Apple公司也被牽連進去,最後鴻海以調薪、Apple以調高購買價格收場,但壞名聲已傳遍全球。

大部分企業是在發現社會大眾對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期待後,才開始被動因應,例如成立公益的基金會、捐款,並且把這件事當成本。但是,也有些企業家心存善念而為,同時也的確有所回報。例如台灣三菱商事前任董事長小椋和平帶領員工,從2007年開始,每年與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合辦音樂會,過程全部由公司員工用工作外時間策畫、執行。小椋和平認為:做社會公益對公司的經營與員工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員工接觸到受幫助的人後,會感恩老天給他們健全的身心,同時員工間會產生一體感、為彼此著想,也會提升道德水準,可防止公司內的人謀不臧。又如Toyota因為長期關注環保,最早投入油電混合車的研發,因為有節能車,讓Toyota在油價高漲與金融風暴中,比GM等美國大廠受創更小。看來,追求理想比屈就現實更能造就創新,以及永續經營。

企業終究生存在大的社會環境中,必須遵從社會的道德與價值規範,才能被大眾接受,也才能生存與發展。企業該不該符合社會公民角色,善盡社會責任?這個問題不管學者就理論層面如何爭論,但就世界潮流來說,已經是一項定論了──要做,而且愈是檯面上的企業,必須做得更多。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基本道理。成本與效益、得與失之間的權衡,從來就是企業經營中最基本也最難的抉擇,當中牽涉到用什麼價值標準衡量得失?例如獲利、營業成長、顧客滿意度等等。然而,從上面的證據來看,社會良知逐步在覺醒,「善心與善行」已經是企業經營者不可忽視的價值與規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