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背後

【新唐人2010年8月17日訊】中國經濟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消息有多重要?許多經濟學家會說,實際上它並沒有像在新聞標題中看起來那麼重要耀眼。問題不在於中國的經濟總量,而在於它能否或者如何保持這種高增長勢頭,以至於如何讓仍處於世界低水平的中國個人和家庭收入也以這個勢頭漲上去。

美國之音報導,華盛頓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經濟問題學者史劍道(Dr. Derek Scissors)認為,要說經濟發展成功與否,更為重要的不在於經濟總量如何膨脹,而在於個人和家庭的財富。他說,這是中國近年高速增長背後被掩蓋起來的一個問題。史劍道說:

“中國過去7年的增長是來自投資。投資流向企業,利潤也流向企業。即便在消費狀況不錯的年份,投資也在變得越來越大。15年前投資不是很大,而現在大過消費,而且在快速增長。所以,中國並沒有朝著讓更多財富流向個人和家庭的方向走,而仍舊沿襲過去7年的趨勢,就是讓利潤流向企業。”

如果個人和家庭財富增長緩慢,那對於中國增長模式轉型,以及它的可持續增長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史劍道說,中國應該以它剛剛赶超的日本為鑑:雖然日本的經濟規模現在排到了第三,但是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滑到世界40位左右的水平,跟美國最窮的密西西比州的人均收入水平差不多。史劍道說,日本的成功故事已經完結,而中國並非沒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

目前,中國的家庭消費在GDP中所佔比例不到36%,是主要經濟中最低的。有專家對中國的消費趨勢感到樂觀,認為消費佔GDP的比例低並不意味著它增長緩慢。

不過,《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的作者章家敦(Gordon Chang)認為這些論斷都有問題。他說,如果中國政府不停止促進出口和通過投資促進出口的政策,中國的消費水平不會增長。章家敦預言,目前中國經濟存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將會導致其規模再度滑落到第三位。

中國問題學者史劍道認為,中國可持續增長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是現任政府的政策不利於這些潛力的開發,甚至是在開倒車。他說,就消費潛力而言,並不是說,這種潛力會消失,也不意味著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問題是,當人們談論中國消費潛力的時候,他們說的是一回事,而中國做的卻是另一回事。

中國目前總的經濟規模為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15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美國人口3億,中國人口13億。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