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申遺”熱潮 背後動機爲何?

【新唐人2010年8月15日訊】(新唐人記者田飛綜合報導)隨著“中國丹霞”地貌成為中國的第40項世界自然遺產,一時間中國又掀起了“申請世界遺產熱”。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規定,一個國家每年最多只能申報一個項目。而據中國建設部的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願,完成所有項目的申報至少需要一個世紀。

中國各地政府在申遺上的花費可謂不遺餘力,僅“中國丹霞”六地為申遺花費就達十幾億元。這巨額的申遺費用讓大陸民衆瞠目結舌。不過在專家們眼裡,這是在“國內申遺史上花費比較小的”,而且這些申遺的成本都是“值得”的。

然而,大陸媒體紛紛發表評論質疑近期多個地方政府所熱衷的“中國式申遺”的真正動機並不是為了保護當地歷史文化遺產,而純粹是為了從中撈取經濟利益。

很多網民們都認為,在中國現在這樣一個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地方政府為申遺的大筆投入,似乎缺乏這樣的正當理由,而且帶有為將來大規模進行商業開發做鋪墊的嫌疑。無論官方解釋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本質上恐怕還是難掩把申遺當成“印鈔機”的真正目的。因為太多的先例證明,景區景點申遺成功,總是與門票漲價結伴而行,這也是中國景區的“潛規則”。一旦戴上“世遺”的光環,經濟效益幾乎是立竿見影。

據大陸媒體報導,去年,五台山剛剛申遺成功,三週內接待遊客人次同比增長就達20%;十幾年前,平遙古城申遺成功,第二年的1998年旅遊收入就從18萬元猛增至500萬元,以後每年幾乎都是成倍增長,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有如此龐大的經濟效益,難怪各地為申遺熱情高漲,不惜爭得頭破血流,投入巨資放手一搏。崀山所在的新寧縣在2008年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2億元的情況下“破釜沉舟”,花費4.5億元巨資“豪賭”申遺,其“勇氣”令人膽戰心驚。

有些大陸媒體甚至已經從一輪又一輪的申遺熱潮中總結出了“中國式申遺路”的規律:地方政府不遺餘力大規模投資申遺,申遺成功後景區接連漲價,漲價後的景區旅遊收入又帶動了地方財政收入。地方政府申遺熱情高漲,申遺的投入本應該區分為公益性保護和商業性開發等。但讓民眾不解的是,人們往往看到開發時大筆投入,而用於保護的資金卻是很多世遺項目的神秘數字。申遺前可以不惜工本,動輒花幾個億,申報成功了就沒有錢了。所有的保護資金似乎只有從漲價的景區門票中來抽取。

有大陸學者認為基於商業經營的意識將導致“申遺成功之日就是遺產被過度開發之時”的狀況。有資料顯示,曲阜“三孔”1994年被列入世遺後,景區被劃歸旅遊公司經營管理,很多珍貴文物遭到人為破壞;武陵源風景區1992年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短短幾年間,景點附近不斷新建飯店和商業網點;而張家界、三江並流等世界遺產也因為過度商業開發曾受到過世界遺產大會亮黃牌警告,景區“城市化”、“人工化”、“商業化”現象越來越突出。

臺灣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就曾經公開批評說,大陸景點觀光費用非常高,歷史景點和自然景區,要么是老祖先留下的,要么是自然創造的景色,是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不應收取高額門票。蔣先生之言,放到內地申遺成功必漲價的事實身上,除去應保持低票價使得全民共享外,有一點是值得警醒的:這些景點是文化財富,政府應投入公共財力進行保護和建設,而不是將之作為財源赤裸攫取。即便是申遺的巨額投入,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護,留與子孫作為人類歷史和地球演進的共同記憶,而不是為了純粹的眼前的經濟效益。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