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山寨版中國面世

【新唐人2010年6月2日訊】(美國之音報導)熾手可熱的蘋果平板電腦iPad上市不到兩個月,眼下已有中國山寨版面世。西方消費產品在中國遭克隆已不是新鮮話題,但是現在的仿冒品已經不再是粗製濫造的低端服裝衣帽,克隆者已經能夠仿冒製造高端科技產品。中國的仿冒步伐之快、技術複雜程度之高讓人驚訝,但是這也會對中國自身的產品技術研發形成阻礙。

蘋果公司的最新產品iPad延續了iPhone和iPod的市場神話,面世還沒有兩個月,就賣出了2百萬台之多。這個新鮮的玩藝兒還沒有正式進入中國,不過,在深圳的電子市場裡,你會驚奇地發現,長相幾乎一樣的山寨版iPad已經擺放在櫃檯裡了。

不過,和其他仿冒產品一樣,它有個與被仿冒產品看起來相近的名字–iPed。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可以看到一家日本電視台對這款山寨版iPad的報導。在這段視頻上,我們可以看到iPed和iPad從包裝到產品外觀都驚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iPed沒有採用蘋果的操作系統,而是運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根據這個電視報導,深圳商販給iPed標的價簽只有7百元人民幣,而在美國,最基本版本的iPad也要賣到499美元,是山寨版價格的近5倍。

一些科技產品分析者對這個消息並不感到意外。美國舊金山的里克•米斯留斯基撰文稱,“業界最熱門的移動工具現在免費了。”他說,iPad的克隆產品毫不令人驚奇地源自於中國這個“知識產權仿冒之都”。

外界對中國製造假冒商品已是見怪不怪。這股伴隨著中國幾十年經濟騰飛的仿冒風潮雖然遭遇不停息的批評和壓力,但是非但沒有得以遏制,卻是愈演愈烈、甚至在技術上也更趨複雜化。美國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說,西方技術公司對於中國公司的仿冒行為非常頭痛,但又沒有什麼辦法。

他說:“軟件、儀器和設備的仿冒在中國已是根深蒂固。大公司幾乎束手無策。它們可以盡可能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可以限制與中國公司的接觸,但是中國公司現在已經走向世界。十年前,你可以建議某公司,如果擔心自己的知識產權被盜用,就不要去中國做生意。但是中國現在在全世界做生意。一些人感到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了。”

在蘋果公司的iPhone上市之初,中國同樣也冒出了仿冒產品。美國大眾科學雜誌的撰稿人丹•科佩爾(Dan Koeppel)2007年受一家聲稱要生產與iPhone相似產品的中國公司市場部門的邀請,前往香港參加電子產品年會。但是當他到了那裡,卻無法真正接觸了解這家神秘的公司。

不過科佩爾隨後在為大眾科學撰寫的“中國的i克隆”(China’s iClone)一文中,對中國的仿冒行業作了分析。他在北京乘坐出租車時注意到,街上行駛的汽車品牌無所不包,但除了人們熟識的大眾、本田和豐田之外,更有許多叫不上名字、但外觀卻與知名車型極為相似的車輛。

科佩爾注意到,中國走的路和日本、韓國當年曾經走過的路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就是從仿冒廉價的玩具和CD唱機到製造幾乎所有西方知名品牌的替代品。

中國公司在仿冒、或者有時候自稱的“借鑒”方面的能力讓一些國外公司感到吃驚。 2005年時,韓國LG電子集團熱銷的“巧克力”手機在進入中國之前已經被仿冒品佔領了市場,結果是真貨進入中國後反而被當成假貨。 LG為了一探究竟,僱人調查到仿冒者,並想通過僱用的辦法將仿冒者“招安”。不過未料仿冒者不買賬,因為他們自己做可以賺得更多。

一些分析者認為,從中國公司仿冒產品的能力看,說不定中國不久便會成為產品創新大國。但是中國問題研究員史劍道並不這麼看。他認為這只會削弱中國人自我創新的動力。

史劍道說:“這對中國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說,當對盜用的鼓勵高過對創新的鼓勵時,就會有不願創新的公司。它們只想拿別人的創新來用。如果知識產權無法得到尊重,政府制訂的推動技術上台階、以及增強國內創新能力的目標就永遠不會實現。”

史劍道說,當公司看到用別人的技術更容易賺錢,而擔心自己的創新會被盜用時,根本不會有動力去創新。他說,這對中國和全世界都是有害的,但顯然並沒有被中國政府視為要務,因為它在保護知識產品方面投入的資源遠遠不及其他政府計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