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欲退出中國 重振硅谷價值觀

【新唐人2010年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曉宇編譯報導)谷歌曾經希望通過它的搜索引擎改變中國,但最終可能以退出中國來引發更多的變化。1月12日,谷歌宣佈:除非中國政府允許它在中國境內提供一個不經審查的搜索引擎,否則將關閉在中國的業務。

「不作惡」的崇高原則

據美國CNET新聞網報導,與谷歌有關的,被重複次數最多、誤解最深、也備受尊崇的三個字是「不作惡(don’t be evil)」。這三個字以小標題的形式出現在2004年谷歌首次公開募股的聲明中,突出強調了谷歌如何希望自己被視為與普通的公司是何等的不同。

就是說谷歌一直有一根道義的脈搏,正是這根脈搏在其創業初期吸引了一些理想主義的工程師,他們真的相信通過一個負責任的公司向世界各地有效的傳播信息和技術,就能夠讓世界變的更美好。

在利潤與價值原則的衝突中煎熬

然而,谷歌也是美國最大和最富有的上市公司之一,也癡迷成長的更大。要在全球範圍經營,即使是最好的企業和公司,也不得不被迫與不共享硅谷價值理念的政府打交道。

這兩種力量的碰撞導致公司創始人最終考慮最糟糕的決定:在中國自我審查搜索結果長達近四年,以期在獲取中國信息方面取得整體上的改善。所幸的是,谷歌終於決定回歸當初,本週二(2010年1月12日),谷歌宣佈:除非中國政府允許它在中國境內提供一個不經審查的搜索引擎,否則將關閉在中國的業務。

谷歌最初為審查搜索結果的決定作出辯護是在2006年,認為是採取一種幫助中國人民的方式。也就是:只在中國境外提供Google.com搜索引擎,但是通過中國防火牆再進去,這會影響搜索性能,但谷歌自身無需設立過濾策略。如果在中國境內設立辦事處,就必須遵守中國有關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地方性法規,但谷歌相信通過呈現一個快速、全面的搜索引擎就可以改善對中國信息的獲取。當然也有經濟誘因。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聯網用戶,在過去10年中有驚人的增長,而且還有更大的潛力,因為目前中國只有25%的人在使用互聯網。

但谷歌對其審查搜索結果的決定似乎從未覺的完全舒服。共同創始人布林(Sergey Brin)在2007年告訴英國《衛報》說,谷歌的行為產生了「淨負」結果,這是用一個工程師的方式告訴人們:谷歌在中國尋求商業機會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

谷歌因為屈從中共當局失去了許多美國和歐洲公民的尊重,他們不敢相信谷歌會以利潤的名義損害自己崇高的原則。當谷歌為了拓展業務,而決定必須與很多人認為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人權罪犯之一的中國政府合作的時候,它本有的理想主義便黯然失色。最後它在業務上的戰爭也失敗了:根據ComScore的統計,2009年11月期間,谷歌僅佔中國搜索市場14.1%份額,而百度所佔份額卻高達62.2%。

揹負著掙扎中的業務和價值觀上的反胃,谷歌現在希望重新贏回道德制高點。要中國政府允許在中國境內運營一個不審查的搜索引擎,這極不可能,尤其是在如此公開的表明被攻擊的gmail用戶是對中國政府有反面言論的人(推動中國民主,人權活動人士)之後。(谷歌沒有直指中國政府,但安全研究人員發現,最近和以前對美國公司的攻擊據信來自中國政府機構。)

回歸當初的原則立場

在整個2009年一直窮於保護自己免受中國政府及公民的侵擾後,谷歌現在開創了一個新局面:隱私權倡導者和人權活動家都稱讚谷歌對中國政府採取了原則性的立場。

早在去年11月,CNET問谷歌首席執行官施密特(Eric Schmidt)關於「不作惡」的信條,以及谷歌成長為這麼大的企業後如何應用這一信條。他說,「不作惡」的信條允許谷歌的員工站出來對付邪惡,而不用擔心有什麼後果。施密特這番話引起了一個討論:在棘手的決定上,谷歌是否選擇了正確的做法?

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施密特自己談到谷歌進入中國的決定,可以作為那一進程是否有效的例子。他說:「當然,關於中國的決定,這在當時很有爭議,但我認為最終我們是正確的,這是另一個痛苦的內部討論的例子,但最終大體上有一個正確的結果。」

發現針對谷歌的網絡攻擊源自中國似乎終於使谷歌的辯論向一邊傾斜。現在很清楚,谷歌認為,回到2006年當它決定與中國政府合作的時候,無論是從商業原因抑或道義上的理由來講,都是錯誤的。

谷歌現在已經讓美國的因特網信息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非常困難:在谷歌的強烈譴責之後,留下來在自己國家的民眾面前當中國政府的代理機構;或者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毫無斬獲。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如果幾乎沒有保留的接受中國政府審查和監測的中國國內公司代替它們,那麼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控制會更強烈。

谷歌可能已經改變了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運作的方式。

CNET上的民意調查顯示,87.7%的人認為谷歌退出中國是個人權問題。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