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平:百年滄桑 淬煉民主台灣

【新唐人2010年1月1日訊】當號稱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大樓的跨年煙火奔放天際,臺北市數十萬人以高昂的歡呼聲,送走了中華民國98年,臺北市民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台灣今天的富裕經濟與開放的民主,可說是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在台灣施行的璀璨成果。

在跨年歡呼聲中,讓我們想起中國人近百年的滄桑,中華民國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創建後,仍然內憂外患不斷,中華民族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歷經帝制復辟、北伐、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人民付出了鮮血與生命,最後仍然在國共和談中,喪失了大陸。

台灣早期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中華民國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扶植農業;在經濟形態轉變為出口導向時,鼓勵業者產品外銷,迨經濟略具發展芻形,則獎勵高科技創業,累積產業競爭能力。迄近年,傳統勞動密集工業已經由高科技產業取代,臺灣的電子工業在世界上略占一席之地。

中華民國遷台至今,看得出來是一個朝向社福發展的民主自由國家。30年來,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至2009年10月底,外匯存底累積3,412.22億美元,居世界第4位,僅次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這應該是政府與人民胼手砥足創造的成果。

70年代石油危機帶來全球經濟不景氣,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設立科學工業園區,鼓勵國內外廠商投資,發展技術密集科技產業;在這個時候,台灣社會也累積了政治運動的能量。

也由於政府採取穩健的政策,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臺灣並沒有受到嚴重的衝擊。而在經濟日漸自由化、國際化下,2001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開放後,大量外來產品衝擊了國內產品。而在全球經濟趨緩的影響下,中華民國經濟遭受重挫,2001年出現了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成長,失業率也創歷史新高,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溫,臺灣經濟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恢復成長。

政治在蔣中正遷台時仍維持高壓統制,迄1978年蔣經國當選第六任總統後,政策趨向本土化及民主化。1978年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接著,次年又發生美麗島事件,為了因應國際情勢變化,解決國內民主改革需求,蔣經國逐步推動民主化。1987年對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採取寬容態度,繼而宣佈解除戒嚴、開放民眾赴中國探親,開啟了兩岸人民的交流。

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後,於1989年開放黨禁。1990年學生發起野百合學運,要求改選國會議員,終結萬年國會。李登輝為了使憲政回歸正常,宣佈修憲及改選國民大會,人民終於可以直接選舉總統。2008年,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台灣完成了二次政黨輪替。

台灣在歷史上經歷不同政權及民族的統治,受到多元文化的刺激與影響,而海峽兩岸逾半個世紀的分隔,反而使中華文化在臺灣生根;相對於歷經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中華文化在臺灣保存得最為完整。台北外雙溪畔的故宮博物院,終年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乃因其所典藏文物蘊涵了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台灣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下,人們講義氣重道德,社會處處有溫情,終能在歷次的經濟風暴、地震、水患等重重災難中安然度過難關。

中華民國政府自遷台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無時無刻不打壓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自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卻頻拋媚眼,台灣執政者為了發展經濟,殷切的與其展開協商,希望簽訂兩岸貿易協定。

當民國99年的第一道曙光乍現,中華民國國旗在國歌聲中緩緩升起,總統府前的民眾以肅穆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我們期盼執政者不要忘記過去國共和談所嘗到的惡果,台灣做為華人社會的民主燈塔,更要珍惜人民血汗換來的成果,應慎思明辨,不要輕易把台灣的百年基業付諸人民的淚水中。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