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 引發全國範圍大討論

【新唐人2009年11月23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最近聯合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 成為中國教育界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分析家認為,「錢學森之問」問到了中國痛處,在中共統治下,中國人全被塑造成依附型人格,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怎麼會有創新能力?

教育部:這麼多年都沒有破解

據中國經濟網23日報導,隨後的10天裡,這封信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大討論,社會各界對教育部的回應充滿期待。

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圍繞公開信作了「發言」。關於「錢學森之問」,續梅稱,這個問題「特別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不是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寫一篇文章或者簡單說幾句就 能說清楚的。「這麼多年都沒有破解,你想它的難度有多大?」

教育部似乎又把這個問題扔回了社會。有分析家表示,在當今中國,官員的權力缺乏制約、權力被濫用。因此,相對應的就是,個體變為奴性,中國人全被塑造成依附型人格,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怎麼會有創新精神,怎麼會有創新能力?

此前,11月11日,發出公開信的沈正賦等11位教授說:「幾天前,我們滿懷悲痛送別了錢學森老人。作為一代科學大師,錢老對國家民族、對科學研究、對青年人才、對科學道德的摯愛,感動了全民族。連日來,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

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很多媒體稱,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迴避的。 」這11位教授認為,「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實際上,錢學森離世的第二天,就有評論指出,錢學森對這個國家的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就變成媒體之問、網友之問、學者之問。為何錢學森活著的時候,他的發問沒有激起反響,他的離世反而引起更大的發問?

“「錢學森之問」問到中國痛處”

媒體人張海英發文「錢學森之問」問到了中國痛處,他說,中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已有數不清的批評性和建設性的文章,然而,問題始終不見真正解決。歸根結底就在於教育系統的改革始終如「老牛爬坡」,導致學校行政化趨勢加劇,教師功利化趨勢加劇。這樣的學校和教師有可能培養出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大師嗎?

南都報稱,這個解開無數尖端科技難題的科學大師,把為什麼中國一直出不了大師的問題拋給了公眾。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要向大家討要一個未知的答案,甚至,或許答案就在他的心裏,而這不過是晚年錢學森的一句浩歎。

而就在錢學森提出大師問題之後,還有更多關心教育、關切國運的人士求解。他們說,大師的心靈一定是自由的。他會頑固地、習慣性地懷疑權威。無論何種模式的靈魂塑造、思想灌輸,都必同於對大師的戕害。

他們說,大學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後,是權力對學術自由和知識創造的扼殺,是權力通吃對大學的污染和毒化。至於,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並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幾乎就是對「中國何以不出大師」這樣務虛的發問最直白的回絕。

“中國教育就是要教育庸才”

網友們也爭相回答:「要想在當今中國真正培養出創新人才,就如同要求國足能捧起大力神杯!!其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本不改變,一切都免談!!!」

「誰說中國的創新人才的培養出在應試教育上,那是傻子理論。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還是比較公平的,可是走上社會後,都去追求功名利祿了,都去研究咋討好領導了,誰還安心研究學問啊!創新不是扯淡嗎?」

「我國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培養出傑出人才,因為中國教育就是要教育庸才,庸才才好管,才不會威脅到上面的地位!」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認為:「中國老一輩知識份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我覺得錢學森身上最寶貴的精神也是這一點。把愛國、「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跟科學、不斷追求未知的興趣融為一體,這正是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特點。只可惜我們現在的知識份子正在喪失這種精神。這一點我們需要覺醒。」

而在當今中國沒有獨立人格的環境下,「錢學森之問」有解嗎?大家心知肚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