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陳會前 兩岸四協議週年總檢驗

【新唐人2009年11月1日訊】(新唐人亞太電視 廖珍儀 張明筑 台灣臺北報導)去年11月4日,海基海協兩會在二次江陳會上正式簽署有關「郵政、海運、空運和食品安全」這四項協議,而在下個月於臺中舉行第四次江陳會的前夕,台灣智庫邀請學者專家針對這半年來協議實施的成效提出檢驗報告,評析後發現,績效表現卻不如當時所預期。

兩岸復談、簽署協議,而今一年過去了,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表現究竟是提升還是沉淪?讓數據來說話。

前立委 林濁水:「談好了三通之後,今年上半年,東亞有十大港口,高雄港的衰退幅度,名列前茅,高雄是十大港口裡面,衰退第二高的 」

林濁水認為,高雄港吞吐量巨幅滑落,綜然國際經濟因素是原因之一,但應該是整體皆落而不單只是高雄如此,他認為海運協議限制過多,衝擊業者利益才是主要原因。

另外像是兩岸直航與陸客觀光,平均每天來臺的陸客人數僅1000多人。沒有延遠權的兩岸直航對台灣旅遊航空業也帶來另一項衝擊。

臺大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2009年1月到7月,呈現衰退那國際航線,人數大概衰退7.67%;國內航線衰退10.18%,其中衰退最大的是轉運,也就是過境旅客,這個衰退到18.92%。」

自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簽定一年來,至少有10件要求中國政府相關單位認可的求償證明文件沒有得到回應。許多受害廠商更礙於擔心影響後續在中國經商受刁難而不敢聲張。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董立文教授提出不同建議。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 董立文 教授:「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 ,中國人民是中國人民,很多事情其實是可以結合他們(中國人民)的,譬如說三聚氰銨的事情,他們有很多真的是受害者,他們的小孩子,有的死了有的是腎敗壞,然後中國政府也在打壓他們,中共也在打壓他們這一些他們中國自己的老百姓,你是不是該聲援他們,或者是跟他們站在一起呢。」

臺大經濟系林向愷教授認為,台灣輿論基本上是支持開放的經濟合作模式,但經過公投這個民主程序,會增加政府在與對岸協商過程中的談判籌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