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我們還將“被”怎樣?

【新唐人2009年8月23日訊】作者:長平

“被小康”、“被就業”、“被增長”、“被自殺”、“被自願”、“被退休”、“被民主”……一個毫不起眼的“被”字,近日紅遍中國。有媒體宣稱,中國進入“被”時代。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其實應該是“被”的覺醒時代。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一組統計數據,稱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同比增長12 .9%,快於GDP增速。這與大部分公眾的感受相差甚遠,他們沒有覺得錢包比以前更鼓脹了。

經過媒體追問,才發現這個冠以“全國”的統計真的跟大部分公眾無關,原來它只統計了財政撥款的部門、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這些都是高薪機構,其職員僅佔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20-40%,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人口了﹔而且統計中不僅包括國家收走了的稅金,還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基金。

除此之外,並沒有更全面的統計數據發佈。顯然,這個數據容易被人誤以為,大多數人甚至每一個人都在被統計之列,製造了一種假象,使得大家都籠罩在工資大幅增長的幸福感中。對於那些收入沒有增長甚至下降了的人們來說,他們就遭遇了一次“被增長”。

其實這種統計方法已經用了很多年了。在更早的時候,水稻“被高產”出幾十上百倍,思想“被純潔”到心中只有一個人。那個荒唐年代並沒有得到深刻的反思,這些做法都或多或少地沿襲下來了。為了應付領導浮光掠影的視察,可以用油漆刷綠荒山,將它們“被綠化”一番﹔每一次“嚴打”行動中,某些地方的警察都會把已經拘押的嫌疑犯再放回去,然後“被大規模”集中抓捕起來﹔村長選舉的結果可以內定,然後威逼利誘村民投票,讓他們“被民主”﹔有些地方還會組織內部人士上網發帖,左右輿論,讓網絡論壇“被民意”﹔有些人大代表並不能代表民眾利益,讓民眾感覺自己“被代表”。“被”字訣的本質是,有關方面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甚至強姦民意。

當“被”字被說出來了,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民眾的主體意識有所覺醒,開始意識到這些事不對勁。有些權威的數據原來並不可信,有些部門原來一直在濫用公權力。這些覺醒大多是從自身遭遇開始的。比如,網民“醬裡合醬”上個月在論壇發出《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簽的就業協議書?注水的就業率!》的帖子,揭露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學校就與一公司簽訂了他的《就業協議書》,而已經“被就業”的他還得去找工作。從這個個案出發,網民們發現了近幾年高得離譜的高校就業率的秘密。

這種覺醒令有些依然沉浸在舊日迷夢中的公權力部門陷入尷尬。統計局不得不出來解釋真相,讓人明白“被增長”是怎麼回事。教育部也要出來打圓場,說“被就業”只是個別現象。如果說這些部門的回覆還有些敷衍的話,那麼發生在安徽阜陽的“被自殺”事件,則有了更好的結果。

幾年前,阜陽市颍泉區委修了一幢酷似美國白宮的豪華辦公樓,被當地幹部李國福舉報。隨後,李國福和幾個親屬被該區檢察院羅織罪名,予以逮捕。今年初,李國福意外死在監獄醫院。檢察院迅速作出鑑定結論,稱其“自殺”。眾多網民認為,他是“被自殺”而死的。

網民的定義推動了《中國青年報》等傳統媒體的報導,也鼓勵了李國福家屬的進一步舉報。幾個月後,當時的區委書記張治安及颍泉區檢察院檢察長汪成被查辦,證實了網民的猜疑。有關方面通報說,張治安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舉報人李國福及其親屬實施報復陷害,導致舉報人李國福自殺死亡。

這些結果,顯然鼓勵了“被”字的進一步發現。也許有一天人們會意識到,這些發現還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有一些調查數據讓人們感到困惑。比如,在“認同度”、“幸福感”、“快樂值”等等問題上,往往是農村人高於城市人,不發達國家高於發達國家。開始人們懷疑這些調查公司跟統計局一樣,讓人們“被幸福”,事實未必如此。但是,如果拿這些數據來證明決策的成敗,恐怕大有問題。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學習”、“被成長”了,我們對進步、發展、幸福和快樂的感受,其實都是“被感受”到的。越民主的社會環境中,人們越習慣表達自己的不滿。

人之為人,皆因“被”然。也就是說,人的社會觀念乃至思維方式,都是“被”建構的結果。在一些具體的事件和數據中,我們發現自己“被××”了,但是在更重要的方面,“被”字並不容易覺醒。換句話說,外在的“被”容易發現,內在的“被”隱藏更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