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尷尬

【新唐人2009年4月15日訊】(BBC中文網記者高毅)20年前的今天 (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去世﹔20年後的今天,中國年輕一代幾乎遺忘了這個名字。

對號稱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來說20年太短促了,但即便如此,中華子孫淡忘這個特殊的人物,頗為尷尬。

2009年看胡耀邦去世20周年有些戲劇性:逝世日之前,是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流亡50周年,之後,是“六四”天安門事件20周年。

透視這兩起事件可以看出胡耀邦的執政理念,也可以看出中共避免公開評價胡耀邦的尷尬。

左右為難

1980年,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去西藏,他說,西藏的漢族幹部過多、呆的時間太長,西藏應主要由藏族人自己管。

在西方人眼裡,胡耀邦的這一席話再次體現了他的改革和民主立場﹔而在中共元老和強硬派眼裡,胡耀邦的話擾亂人心、使得西藏問題複雜化。

2005年,達賴喇嘛在蘇格蘭出席國際會議期間特意緬懷胡耀邦 ,表示“敬佩他的勇氣”,他說,在藏人眼裡,胡耀邦是唯一對中共在西藏的統治表示歉意的領導人。

但胡耀邦並非是表示歉意,而闡述對西藏現狀的看法。儘管當時很多援助西藏的漢人也想離開條件艱苦的西藏,但胡耀邦的講話卻讓他們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

有的漢族幹部是一肚子委屈,明明是組織調動援藏,想返回內地都得不到批准,怎麼成了“賴在西藏”?

另一方面,胡耀邦的講話加深了不少藏人"外來漢人統治"的想法,藏人要求自主管理的訴求更為廣泛。

這或許印證了胡耀邦快人快語、思維開放的特點,但在中共體制之下,這往往會“欲速則不達”,這是胡耀邦面臨的尷尬。

身後巨變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空氣中有一股革新的空氣,令青年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胡耀邦試圖推動中國政治改革贏得了底層民眾的支持,但也遭到黨內元老的冷眼。

1987年,胡耀邦在反自由化運動中"軟弱不力",被迫辭職下台,引起改革派民眾的不平。兩年後,他的去世讓這些民眾的這種情緒迸發出來,最後逐步演變成天安門事件。

身後事態的這一發展是胡耀邦始料未及的,他也為此付出代價,直至今日。因為"六四"的發生,紀念胡耀邦在中國成為禁忌,這一禁就是16年。

2005年,中共高層出人意料地提出在11月20日胡耀邦誕辰90周年之際舉行大型紀念會,胡耀邦在湖南瀏陽的故居也修葺一新。

但耐人尋味的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最後一刻決定不出席紀念會,並技術性地將誕辰紀念會提前兩天舉行,胡錦濤則另有其它國務活動抽身,讓輿論認為中共為胡耀邦正名並進而重新評估六四的預測落空。

胡耀邦的主要功績被認為是改革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哪怕是毛澤東批的也照樣平反,讓很多蒙冤幹部重返崗位。在當時,這需要魄力。

20年後的今天,面對塵封的歷史,中共內似乎很少再現這種魄力。

本文分析不代表新唐人觀點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