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 中國 –「統計學家的地獄」

最近,中國政府與海外媒體路透社在打一場“口水仗”,起因是路透社上月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統計資料迷霧重重,經濟學家不知所措” 。該文提到,中國的統計資料就像“包裹在謎團之中的一個謎語”,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資料,令人如墮五里霧中,因爲“廣義GDP資料與潛在名義增長趨勢不相符”。該文引用多位外國經濟學家的看法,提到“對中國經濟資料的解讀要留有餘地,而且不是一點半點餘地”,因爲“這些數位可能被政府操縱”。

路透社這篇文章發表於1月22日,從2月6日開始,中國方面的反駁陸續開始,先是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親自上陣,稱“對國內生産總值(GDP)進行修訂是國際慣例,國際上對中國統計資料的懷疑觀點缺乏依據,中國的統計資料是真實可信的”;2月18日,又以《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北京大學教授劉偉、蔡志洲的形式發表“中國統計資料迷霧重重嗎?” 劉、蔡駁斥說:“這些學者在對中國的統計指標、統計方法、統計制度以及現實的經濟活動缺乏基本瞭解的情況下,就貿然做出‘官方操縱’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這不但影響他們自己對中國經濟增長實際情況的真實判斷,也對世界上關心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們形成誤導。”

其實,國際經濟界有關中國統計資料的質疑幾乎從未斷過,2002年就曾有過一次持續數月、參與人數衆多的大爭論。不管中國方面如何辯解,這種圍繞一國政府公佈的統計資料的質疑,本身就意味這個政府公信力不高,幾乎與這場辯論同時,中國政府隨心所欲地使用統計資料也被抓住了小尾巴。僅舉兩例:2月2日,中國政府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有超過2000萬農民工失業並返鄉。中國官方公佈這一資料時,顯然忘記與總理溫家寶統一口徑,因爲就在2月1日,溫家寶總理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透露,中國現有失業農民工1,200萬,兩者相差800萬;另一例就是中國在國內聲稱30年間,農村貧困人口從從2.5億減少到2,000多萬,而2月份在聯合國人權審議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李保東說的是“30年間,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兩者相差600萬。

總之,如何使用分析中國統計資料,對任何研究者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包括中國領導層與學者在內,有時也不知何者才是真實資料。所以,中國政府關起門來自家人說事時,也深感統計失真是個問題,比如《瞭望》新聞周刊2008年12月29日發表文章“應對危機更需統計真實”,文中“鄭重提醒,今年的統計資料,摻不得半點水分,一定是經得起反復審核的‘乾貨’”。

推根溯源,統計資料造假實乃中共政府從娘胎裏帶來的病根,已成爲中共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從中央政府穩定人心的需要到各級官員的政績需要,沒有一樣離得了它。說起來讓老左派與新左派都受不了的是,統計資料造假的始作俑者就是毛澤東。1958年1月,毛澤東主持發佈了指導大躍進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其中第9條的內容就是“生 産計劃三本帳。中央兩本帳,一本是必成的計劃,這一本公佈;第二本是期成的計劃,這一本不公佈。地方也有兩本帳。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這在地方 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評比以中央的第二本帳爲標準。”也就是說,至少從那時開始,中共政府就開始實施“兩本帳”制度,其中一本是公佈的,拿來 糊弄外界。國家統計局以後繼承了這一光榮傳統,有對內對外兩套數據,這裏的“對內”,那個“內”不包括國內民衆,是指黨政機關府內部工作人員。而對“內” 也非一視同仁,不同級別的官員可看到不同的統計資料。也就是說,關於統計資料,中國政府有幾根舌頭,由哪根舌頭說話完全視政治需要而定。
中國要想洗掉“統計學家的地獄”(費正清語)這一惡名,恐怕不能依靠國家統計局長與官方學者出面駁斥海外的“惡意推測”,正人還得先正己,先根除統計造假這一積弊已久的政治文化才是根本。

(原載《華夏電子報》2009年2月26日,第285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