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見︰當心被自己腳下的障礙絆倒

溫家寶指手畫腳,教訓市場經濟

全球資本主義一片黯淡之際,中國領導人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上很是風光。看上去,溫家寶顯露出國有計劃經濟之雄心,信心十足地指手畫腳,教訓市場經濟。

據說,達沃斯論壇創立的初衷,是作為金融及商界領袖的論壇。這些人的「頭腦風暴」,受到各界精英的關注。然而,經濟危機之中,金融及商界領袖受到不少批評和攻擊,在此次WEF上也很是低調,而政治家們,似乎很少反省國家干預對于釀成危機的作用,反而更多了好幾分教訓別人的勇氣。

不過,看著中國領導人在那裡那樣自信地聲稱「信心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誇耀他們「正確判斷形勢、及時果斷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不由得想起,次貸危機釀成金融海嘯前夕,美國領導人也曾反復強調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以穩定人心。到現在這個時候,中國領導人如此述說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的確表現出他們的膽量。

當然,他們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目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可以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下滑尚在繼續,盡管似乎是出現了某種止跌跡象,也仍須更多的觀察與分析,二是投資主導的增長方式仍強勁有力,新的增長方式也仍只是體現在口頭上「科學發展觀」的高調。這樣來看,「基本面沒有改變」應該不屬于誤判,只是,這樣的基本面,以及它支撐的信心,風險實在是很高。

市場經濟中出現危機,沒有什麼不正常的,而經濟體在危機中痛苦地實現調整,也正是市場經濟能夠顯示出它對行政型計劃經濟的優越性之所在。它的這種調整,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危機之中企業在市場上更為突出地優勝劣汰,二是政府監管與市場機制更為突出地博弈。

中共對自身發展模式毫無反省

應該說,中共政府對于市場經濟在危機中的調整,是有關注,也有研究的,但是,它的作為,到目前為止仍只是局限于對企業界指手畫腳,缺乏對其自身的反省。中共要員下基層「調查研究」,實際上重點是在發表「重要講話」或作「重要指示」,很難表現出「傾聽」企業家的意見,他們能夠有所「聽取」這種意見已屬難能可貴。此次危機之中,中共要員對于「淘汰落後產能」有共識,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以「允許改革失敗,不許不改革」的名義力推「騰籠換鳥」,尤為突出。不過,出于對國有體制的堅持、對大企業的迷戀,中共政府出手救助國有航空公司和電力電網公司等企業,實際上是加強壟斷之舉,未見對市場機制的尊重,更不用說,它仍然把持著能源產品的定價權不放,為自己維持控制市場的空間。

中共以「淘汰落後產能」或「騰籠換鳥」的名義,掩蓋它對民營企業根深蒂固的歧視,而中小企業在歧視性環境中生長,在危機中就難免暴露出自身體質的脆弱。這些企業在市場上沉浮,中共可以「市場周期性波動」為借口而置之不理,但是在宏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溫家寶在WEF的特別致辭中,不點名地批評美國「長期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對自身長期高儲蓄低消費的發展模式毫無反省,成為一個危險的跡象。

中共高層對于國有體制支配下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堅持,在危機表明這種增長方式已走到盡頭、面臨轉型的現實面前,甚至當經濟在市場引導下自發地、悄悄地向內向型發展模式轉變之際,仍矢志不移,表明他們根本無視市場發展的規律。

增長方式轉型,實質在于經濟發展須體現為民眾生活質量的改善、提高,須扭轉經濟發展異化為經濟增長的趨勢。人們現在批評「發展是硬道理」,乃因為在現實的中國,發展異化為增長。其實,增長有其極限,增長不等于發展,諸如此類的觀念,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還算是年輕的「發展經濟學」,就是以這些觀念為其基礎,在國際間已有較高共識。只不過,從普遍貧困中走出來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可謂慌不擇路,而自詡「先進」的中共,對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實際只是一知半解,更多地則是陷在其傳統觀念的束縛之中,于是,發展異化為增長,增長則注重GDP指標,特別是「先污染後治理」,早已是前車之鑒,也照樣發生在中國,且其程度之嚴重,公眾輿論之無能為力,都為世界罕見。

「騰」增長之籠,換發展之「鳥」,在市場經濟中有其軌道,在民主政治發展推動下可以形成勢頭,而在中國,則極其困難,因為在這裡一切以國有體制的意志為轉移,因為市場規則面對著GDP作為政績指標的影響,從根本上就被扭曲。土地維持著國有的狀態,資本與外匯處于沉重管制之下,勞動力流動受到戶口身份的制約,而產權制度作為市場的基礎,也是在政府及其司法系統的掌握之中。這種基本格局,使得「國富民窮」在一度受到挑戰之後,恢復了元氣,再度降臨。國家把持著資源,控制著財富,這樣,應對危機而缺乏內需的振作,只能歸結為竭力「保八」,其合理性只是在于不「保八」則失業更為嚴重,而不合理性更為明顯──GDP增長仍支配一切,增長率低于8%則穩定受到威脅,同樣為世界罕見。

迷戀國有體制支配地位

中國「拉動內需」喊了多年,至今內需不振。中共領導層突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回避中國經濟內部的危機,仿佛國外需求一旦恢復,則危機迎刃而解,經濟將繁榮如初,好日子就又回來。不難理解,中共的信心,實際來自它的財政力量之基本面,它的「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也主要落實在投資項目擴張,反倒是地方政府在刺激消費方面有較多的實際舉動。

于是,中共以它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市場周期性波動」。經濟學家分析認為,改革開放多年,國家控制的生產性財富,生產性資產,仍然是整個中國社會總資產的大多數,這樣就為所謂投資驅動的模式提供了基礎。殊不知,這樣的狀態,正是中共竭力予以維持的。它所謂「改變傳統增長方式」、所謂「科學發展觀」,其實只是對傳統增長方式修修補補,對環境生態多兼顧一些,分配財富時對民眾稍微照顧一些,如此這般而已。要讓它放棄對生產性資產或財富的把持,看來是不可能的。民營中小企業在「市場周期性波動」中沉浮很正常,國家控制與干預在「市場周期性波動」中則只能加強,不會削弱。不僅如此,中共還要教訓那些「迷信」市場的人們,讓他們懂得,在國有體制支配之下,可以很方便地實行高儲蓄低消費,使財力物力集中于國家手裡,在聰明的政府官員指揮下,收刺激經濟之效。

聽上去的確不錯,然而多年來拉動內需收效甚微,政府怎麼就是不能扭轉局面呢?經濟學家的分析一針見血︰社會保障體系不到位,教育改革不到位,醫療改革不到位,民眾面對的未來之不確定性太高,所以不消費──更進一步看,政府把持著資源與財富,生怕不確定性影響到自己的支配地位,就不客氣地把許許多多的不確定因素推給了民眾,讓他們只有順著政府的手看過去,才能看到些許的未來希望。

在世界經濟論壇前夕,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社評,警告說,「如果達沃斯的大人物只是去眺望遙遠的未來,他們可能會被腳下的障礙絆倒」。很不幸,中國領導人絲毫不在意這樣的警告。他們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地位有絲毫的不確定性,他們對于自己腳下的障礙,根本就沒有多少認識。

轉自《新世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