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失業率 掀終身雇用走向部分工時攻防戰

【新唐人2009年1月23日訊】(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22日電)搶救失業,國內勞工法令的終身雇用原則恐鬆動,從現行終身雇用原則,轉向大幅放寬臨時工聘僱;法令是否鬆綁?將成為政府及社會都需凝聚共識的議題。

行政院主計處今天公布,去年12月失業率 5.03%,為民國92年10月以來首度突破5%大關,創過去62個月以來新高,去年平均失業率4.14%,也創 4年來新高。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單驥今天拋出鬆綁國內勞工法令的想法,他說,若政府各部門、社會有共識,相關勞工法令可考慮鬆綁,讓企業雇用更彈性,鬆綁短期契約工等聘僱條件。

學者解釋,台灣的勞工法令以終身雇用為原則,就算企業、勞工都願意,若不符合季節、特殊性等原則,企業無法任意聘僱短期的定期契約工,導致景氣低迷時,企業更不願增加聘僱。

法令若鬆綁,放寬企業雇用定期契約工的條件,可使企業雇人更彈性,有助於降低失業率;因為在失業統計上,只要在調查標準週,受訪者的工作時間超過一個小時、有報酬,就不算失業者。

但定期契約工、非典型就業者等的薪資福利往往不如全職者,勞工法令鬆綁的背後,恐犧牲勞工權益;法令鬆不鬆綁,利弊互見。

單驥以失業率明顯較台灣低的日、韓為例,韓國有1/3的受雇人數屬於非典型雇用,包括派遣人員、定期契約工等,台灣非典型雇用比例僅約2%;日本部分工時者占全部勞動者比率高達25.8%,台灣約 8%。

根據主計處最新資料,韓國失業率為 3.3%、日本3.9%,都較台灣明顯低一截。

單驥解釋,台灣與日韓勞動市場結構不同,韓國大量雇用非典型勞工,是比較有彈性的勞動市場,相對台灣的勞動市場彈性較不足,因此台灣在世界銀行的企業雇用困難度指標上,也遠遠落後。

他表示,國內勞動市場制度值得再檢討,世界銀行去年公布的經商容易度排名,台灣「聘僱員工」指標,在全球181國中僅排第168名,代表國內企業雇用勞工有很多限制。

單驥表示,政府當然可多編列預算,把失業勞工放在公部門,但這是不得已的做法,更積極的做法應是企業要多雇用員工,才是治本之道。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辛炳隆表示,企業雇用彈性化當然可降低失業率,但國人一向對非典型雇用的接受度不高,台灣未來是否能接受高度非典型就業者的就業結構?全國必須要有共識。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改變保障勞工的方向,從目前保障終身雇用的原則,改為雇用就業期間的權利保障,一方面增加企業聘僱的誘因,提升企業用人彈性以降低失業率;另一方面,非典型、部分工時勞工的權益若能落實保障,即便就業結構改變,勞工權益也不會受損。

此外,辛炳隆表示,政府若能同時加強就業安全網,例如提高對失業者的保障,也可降低企業雇用彈性化引發的負面影響。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