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溫家寶的眼淚

溫家寶是最愛掉淚的總理,他不但容易落淚,還要告訴老百姓我流眼淚了。記得溫總理在兩會上答記者問時說:「我最痛心的是,未能把醫療、教育、住房、安全等問題解決得更好。」溫所說的「未能更好」,是典型中國特色的官場話語。在大陸的政治詞典裡,中共治國從來沒有「糟得很」而只有「好得很」。溫家寶比較謙虛,他的言下之意是,這些問題已經解決得不錯了,可惜還存在著若干小瑕疵,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剛剛過去的2008年,被溫家寶形容為「不平凡的一年」。在雪災和汶川地震中以及三鹿毒奶事件中,溫總理幾次流下眼淚。記得溫總理在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大量篇幅去討論民生和經濟問題,這本來是務實的好事,但是,溫總報告沒有一個字提到政治體制改革,譬如他以前三番五次對外國媒體和外國政要談到中國人民「素質低」的問題,在他這篇報告裡也看不到有什麼提高人民素質的切實措施。

過去溫家寶訪美時,就中國政治改革的停滯不前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一個小問題乘以十三億就是一個大問題。」參照他的說法,目下中國老百姓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解決得不錯了,連「小問題」都不算了,所以不必去乘十三億了。更不須說,中國人的財產權得不到保障、聯合國人權公約列明的公民政治文化權利被剝奪,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小問題,而乘以十三億更是一個特大的問題。而在溫家寶的報告里,這些大問題卻都被「人間蒸發」了。

原來,什麼是大問題,什麼是小問題,什麼則完全不構成任何問題,完全由中共幾個統治者說了算,被排斥在公共政治生活之外的人民完全沒有發言權。由此想到溫家寶早幾年對美國《華盛頓郵報》所說的話:「中國人民尚未作好選舉國家領導人的準備」;「中國需要五十年的穩定」;以及他後來對歐洲媒體發說的:「中國農民教育素質低,如果他們有能力管好一個村,過幾年就能管好一個鎮。」

請看清楚溫家寶鋪開的這張漸進民主的路線圖──中國農民連管理一個村的能力都尚未具備,那麼他們當然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垂直管治。而在中國教育素質最高的知識分子,就更成問題了,他們連辦好一份報刊的能力都未曾具備,所以才有《南方都市報》、《冰點》和《炎黃春秋》等被「關照」的事件。在民主國家是輿論監督政府,在中國卻是政府監督輿論;在民主國家是人民去評判政府的素質與能力,在中國卻是集權統治者一言九鼎,由它去判定人民的素質與能力!

不過,溫家寶的認識也有所提高,他去年在紐約接受CNN的訪問,CNN主持人出示一張八九民運時溫和趙紫陽一起去看望絕食學生的照片,並且就六四事件向溫發問。溫家寶的眼淚再次涌上眼眶,他沒有正面回答,也沒有重復強調六四鎮壓是「被歷史證明」的「正確決定」,而是主動談起民主政治的三個要素:選舉、司法獨立、制衡監督,還明確提到「多黨派」這個詞。但是,溫總理這次的眼淚,中國老百姓是看不見的;他說的這番話,老百姓也是聽不到的。因為這些全部都是只供出口,決不內銷,大陸傳媒一個字都不提。

其實,從溫的邏輯就可以透視中國的未來,要等中國人「提高素質」,有民主選舉權,是很遙遠的事,這剛好驗證了溫總理所說的中國需要「五十年的穩定」這一公式。中共建政已經六十年,再累積五十年,中國民主化須得一百年一十年之後!而且,按照胡錦濤「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和「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說法,即使在百年之後,中國人民也休想改旗易幟。不過,一百多年之後的事情,他們管不了那麼遠,也輪不到他們去管了。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