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加強監管 但不能過頭

【新唐人11月02日訊】据《美国之音》華盛頓報導,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目前仍在擴散,深不見底。不過世界似乎已經從這場突如其來、迅猛異常的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強烈震撼中清醒了過來。各國政府在繼續推進危機治理工作的同時,人們關注的焦點轉向了未來,開始探討這場危機會對金融業,對世界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美國之音財經縱橫正在連續播送長篇系列報導,詳細探討這場危機。今天談談如何避免監管過頭。

監管不力引發金融危機

監管不力,甚至缺乏監管是這次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的最為深刻的教訓。

在房地產泡沫膨脹階段,人類貪婪的慾望發展到了不可遏制的程度,個人沒錢,借錢也要炒房;貸款機構為了搶佔市場,不顧貸款人的還貸能力,甚至有意虛報收入資料;而金融機構更是通過極為複雜的方式把各種品質低劣的抵押貸款打包成為金融衍生產品廣為推銷,它們還以創新的名義進行高風險操作,提供信貸違約擔保等等。

當這個覆蓋全球的金融鏈突然斷裂的時候,人們才發現,當初如果貸款機構能夠堅持貸款標準,衍生產品能夠增加一點透明,對衝基金業務能夠實行一定的監管,那麼這場危機就有可能得以避免。

注意平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監管成為人們一致的要求。華盛頓自由派智庫卡托研究所副所長詹姆斯.多恩(James A. Dorn)認為,需要加強監管的方面很多,但是核心問題是政府干預跟自由市場之間的平衡問題。

他對美國之音說:“根本的問題應該是在未來的金融秩序中,相對於自由市場來說,政府職能應該擴大到什麼程度。這將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

過度監管傷害競爭力

美國是一個有著長期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傳統的國家,對政府干預非常敏感。在人們普遍要求加強監管,擴大政府權力的時候,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感到不安。他們不安的原因不是說不應該加強監管,而是擔心監管過度會傷害到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根基。加州克萊蒙麥肯納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格雷格裏.赫斯(Gregory Hes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表達了這種預感。

赫斯說:“我們在面對上次危機,也就是21世紀初發生的財務醜聞時採取了很多加強監管的措施,集中體現在國會通過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中。這個法案讓企業心中感到一絲涼意。一些打算到美國證券市場上市的外國公司擔心美國監管過嚴,成本太高,轉身去了倫敦、 香港等地。”

向前看

赫斯表示,危機之後的監管改革往往都是往後看,針對過去出現的問題採取補救措施。這種做法很不適合現在全球經濟金融密切融合的時代。這位金融貨幣政策專家認為,有關部門在研究加強監管措施的時候要往前看,注意當今世界金融體系的特點,加強國際協調。赫斯認為,新的金融體系的結構不能夠只考慮一個行業,一個國家內部的情況,要考慮行業與行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口風險,朝著監管國際化的方向努力。

防止銀行過度舉債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麥金農(Robert McKinnon)對政府過度干預企業也保持高度警惕。他指出,這場金融危機證明金融體系完全自流放任是不行的,但是過度的政府干預也是很危險的。他認為,政府監管不能進入金融機構的具體業務操作層面,只能夠限于宏觀的資金流向的層面。麥金農對美國之音說,現在政府是給金融機構注入資金,不讓它們垮臺。但從長期來看,政府監管則要防止金融機構過度使用杠桿融資的手段,控制某些金融部門的資金流入。

麥金農說:“我認為,將來的監管體系應當防止銀行過度舉債,對任何用於杠桿融資目的的銀行借貸都應當以更加懷疑的眼光來看待。比如,對對衝基金、私人股本基金的貸款行為應當予以控制。思路就是要防止金融系統中再次積累起杠桿融資效應。”

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其實就是金融杠桿鏈條的斷裂。危機的消退和經濟的復蘇實際上是“去杠桿化”的過程。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實體經濟都要儘快“瘦身”,處理過剩資產,縮減借貸規模,回歸到合理的資產負債水準。

由於危機前金融杠桿已經失控,專家們對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場去杠桿化進程會持續多久,規模有多大心裏並沒有底。不過,人人都明白,當這個過程結束以後,全球的金融體系,甚至經濟格局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