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誰是「中國製造」的真正殺手?

中國製造」最近再次陷入信譽危機,這次的禍首是國內正在討伐的三鹿毒奶粉及制奶行業。不幸的是,那幾萬名結石嬰兒的痛苦卻喚起了美、歐等國對「中國製造」的不良回憶。目前,全球都加強檢驗來自中國的進口食品,已經有30多個國家紛紛採取禁止進口、召回和加強檢疫等措施。

災難還發生於「中國製造」的其他領域。法國、英國自4月以來相繼發現了上千起導致人皮膚過敏或患濕疹的毒沙發,因毒沙發掀起的索償潮正在歐洲蔓延。意大利從前幾個月開始,至今共檢獲170萬雙含有六價鉻化合物(高度毒性,致癌)的中國鞋。意大利警方為此已經拘捕了21名華人和7名意大利人,並控以出售冒牌貨品及威脅公眾健康等罪名。

面對「中國製造」的危局,中國政府採取國際公關緊急行動,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美國成了公關重點。一方面,中國遊說團幾乎每天都要造訪國會,試圖淡化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的關注,阻止國會提出向中國施壓解決對美貿易順差問題的法案。另一方面,中國外交人員召開媒體說明會並散發說明稿,稱中國出口食品的品質合格率超過99%,因而中國商品的危險性不該被過分誇大。說明稿還特別強調:去年中國食品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退貨的比例不到1%,甚至略低於同期中國拒收的美國食品比例。

但市場信譽的毀壞遠比建立容易。一旦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品質有所懷疑,就很難再恢復他們對「中國製造」的信任。更何況,中共政府是國際公認的謊言製造者,去年國家質檢局長李長江置各國查禁的大量有害中國產品於不顧,硬說是反華勢力在「妖魔化中國產品」。如今各國查出的有毒中國奶品名單還在不斷加長,有誰敢相信他的信口雌黃?

其實,面對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的懷疑以及對部分產品的查禁,中國政府與其花費力氣強自辯解,不妨認真反思,到底是誰在殺死「中國製造」?

應該說,將「中國製造」送上絕路的不是什麼「反華勢力」,而是中國政府那自欺欺人、完全流於形式的品質檢測、以及廠商們那種喪失商業倫理、毫不顧及消費者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生產方式:廠商使用含鉛的油漆殺死了玩具業;使用三聚氰胺殺死了食品原料業與奶業;國家質檢局與衛生部將「國家優質產品」稱號送給三鹿這類企業,這種為不合格產品背書的行為則毀滅了國家信譽,等等。國際市場不比國內市場,競爭性極強,消費者一旦發現「中國製造」有問題,就會將眼光盯住別國製造的同類產品。低價固然是消費者首選,但低價有毒的產品一定沒有人願意購買。只要看看各國媒體不同時期列舉出的被查禁「中國製造」那份長長的清單,就知道「中國製造」如今已淪為劣質品的同義詞。

在此想規勸中國政府,與其不厭其煩地亡羊補牢,還不如未雨綢繆,從三方面著手建立「中國製造」的信譽:

首先要放棄中國食品安全的雙重標準。包括兩點:1、立刻撤銷國務院中央國家機關食品特供中心。這一中心的存在就表明中國官僚群體對本國產品品質缺乏信任,故此才花大力氣為自己編織了這道食品安全防護網。2、取消出口產品與國內消費品的雙重標準,按照中國政府8月17日發佈的《食品安全白皮書》,「全國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從去年的77.9%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5.1%,……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統一標準既是對國人人格與生命的尊重,也可以逼迫專供國內消費者的有毒低價產品退出市場,免得它們的生產者想方設法將它們送進出口產品行列。

第二,治亂邦用重典,將食品生產提升到有關「國家安全」的高度,把用於抓捕思想犯與良心犯的大量警力、物力轉而用之於監督「中國製造」的品質,特別是對於那些生產有害食品的廠商要放棄罰款(以免罰款機構自肥),以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罪處刑。

第三,撤銷專事製造謊言的國家機器中宣部,將政府與廠商置於公共輿論的監督之下。

如此,則多少可向本國人民及國際社會展示痛改前非的誠意,食品安全引起的民怨可望平息,「中國製造」的品質亦有望提高。

──轉自《華夏電子報》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