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學者:金牌堆不出體育強國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中國大陸在北京奧運會上以五十一金締造奧運史上最佳成績,引發金牌大國與體育強國的討論話題。上海體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蕭煥禹認為,中國雖然在奧運會上贏得不少獎牌,但就整體體育發展來說,中國不能說是強國。

「東方網」報導,蕭煥禹表示,要真正成為體育強國,首先是在體能類的項目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田徑和游泳,它們展示人類社會的力量及速度,而中國在這兩個項目上薄弱。

他說,中國的技巧類項目比較好,例如乒乓球、體操、跳水、羽毛球等項目,但外國對此並不太重視,因為觀賞這些項目的人口不多。外國體育朝普及化及商業化發展,「哪一個項目看得人多,然後和媒體連在一起,產生更多的受眾。」

蕭煥禹表示,一般認為,參加奧運會競技賽事的運動員應是專業培訓出來的職業運動員,他們的工作也應是運動。不過,許多外國運動員卻不是「科班」出身,從事什麼工作的都有,例如法國運動員的職業五花八門,包括銀行職員、老師、學生、還有兼職的保姆。

  蕭煥禹分析,世界上關於競技體育的培養有三種體制,一種是以政府主導,目的是為了爭奪金牌,像中國;在外國,以美國為代表的社團為主導,由社會辦競技體育,成立各種體育協會,運動員都是從小一邊學習一邊訓練,到了工作年齡,他們一邊工作一邊訓練;另外也有職業運動員,像棒球、壘球、籃球NBA都是職業運動員。

他說,由於體制不同,國家的制度及管理體制不一樣,培養的機制、培養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差異。

蕭煥禹認為,中國需要探索既能使競技體育快速發展,同時又能夠按照體育發展的規律;「就我們體育自身的發展,體育很大程度我們把它當成工具,就是拿金牌的工具。」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