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台灣包容各種文化 不可能完全去中化

(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九日電)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今天表示,台灣文化已包容外籍、東南亞、原住民及中國各省,各種文化都包容在一起,要完全去中國化根本不可能,但民主、憲法在台灣實施,民主化與台灣化必然重疊,這不是狹隘觀念。 中央通訊社、公共電視、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與蘋果日報下午主辦第二場「2008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中時社長林聖芬於第二階段現場提問時詢問謝長廷,教育部近年引發若干去中國化、去蔣化爭議,立委選舉期間拆除大中至正牌匾,更引發軒然大波,既然謝長廷主張和解共生,若當選總統,是否在教育文化領域繼續推動去中國化、去蔣化?

他也詢問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若當選總統,如何化解文化價值體系上的對立? 謝長廷表示,不是因為要和解,就要忍容很多不合理與壓迫的事存在,共生也不是自我消滅,前提是自我存在,自存然後共生。講到具體案件,有些方法與言語使用,都要相當包容,如早期很多本土文化,客家、河洛、原住民文化都受國民黨統治壓迫與消滅,大家面臨生存與自存掙扎,自存時任何手段幾乎都可合理化。

他說,台灣現在是多元,不因主張統一、共產黨或台灣獨立就被抓去關。現在需要的台灣、本土意識,不是排他,過去為生存,常講「我們不是什麼,我不是中國,我是台灣,現在我們要講,我們是台灣,但是包容、國際與海洋」。 謝長廷指出,中華文化很多已成為台灣文化一部分,台灣文化已包容外籍、東南亞、原住民及中國各省,各種文化都包容在一起,要完全去中國化不可能,根本不可能,若當選總統不會這樣做。

他說,民主、憲法在台灣實施,民主化與台灣化必然重疊,這非狹隘觀念,畢竟講全國也只能講兩千三百萬人,這是淺顯道理。要認識歷史、地理,也是要從社區、城市、台灣、亞洲一直到世界,這是同心圓觀念,站穩自己立足、生長的地方,這是自己的根,最本土化才能國際化,沒有本土化,講國際化是空虛的。 馬英九則表示,若當選總統,不會進行大中至正這樣「去某一個、反某一個」,文化教育應用更民主方式。大中至正事件是因中正紀念堂有法律在管,法律沒改就改名是違法。

他說,若要改名為自由廣場,絕對可討論,但沒徵求公共意見就獨斷獨行,方法上違反民主。若他將來執政,會尋求社會共識,並依合法途徑決定牌匾要不要放回去,怎麼放回去,但謝長廷的和解共生口號很漂亮,卻很難做到,連謝長廷子弟兵在黨內初選把對手打成「中國琴」,謝長廷都未置一詞。970309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