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文作協座談「眷村文化」

【新唐人】「眷村」 是1949年到1960年代,遷到臺灣的國民政府為安排軍人及其眷屬而建的房舍,在臺灣各地有800多處。近日,紐約華文作家協會与美東空小同學會在法拉盛舉辦「竹篱笆內的文化」座談會,紀念當年在臺灣的這個特殊生活圈子,引起許多在場觀眾的共鳴, 紛紛講述自己的眷村故事。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秘書長魏碧洲先生說,小時候最愛玩的游戲是「沙刀」,從中體驗到忠和誠的精神。眷村的男孩都會持家。但是,除了物質上的艱苦,父母的期待和鄰居之間的相互比較,使孩子們壓力很大。

《文薈》主編石語年女士覺得,眷村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環境,就像一個大家庭,鄰居之間几乎沒有秘密。在那個沒有電視的時代,眷村有著獨特的悠閑生活。

參加過抗戰的國民党老將軍許歷農的女儿許幼梅住過很多眷村,軍人家庭多是女主人當家,她說小孩子從母親身上學到了能干、獨立,從父親那里學到正直和奉獻。

在海軍家庭長大的王幼波,當年穿著媽媽的鞋子,背著面粉口袋做的書包上學,家里的飯桌上難得見到肉。 但是母親的嚴格管教,使兄弟姐妹都很有出息。

紐約作家協會會長趙俊邁表示, 本次活動就是為了紀念這樣一個特殊的生活圈子。

嘉賓的演講引起現場觀眾的共鳴,一位觀眾還用當時眷村內流行的四川話講述自己的故事。

曾經穿過9年軍服的作家王鼎鈞先生認為,設立眷村既保護了軍人形像又保護了臺灣百姓,眷村文化是臺灣永遠的精神財富。

新唐人記者楊莉紐約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