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培育出科研中使用的熒光魚

【新唐人】台灣科研人員培育出的熒光魚讓水族館變得五彩繽紛,近期他們又培育出一种可以取代白老鼠、用來進行癌症藥物試驗的“熒光魚”。

熒光基因魚是運用基因工程及轉殖兩項生物科技研發的新品系。研發人員將綠色水母基因轉殖入魚卵中,經過嚴密篩選培育出來。這种熒光魚為水族館和家庭魚缸增色不少。

現在台灣熒光魚公司又利用顯微熒光注射技術,成功培育出具有熒光色肝臟、腸道、胰臟的熒光魚,可應用于癌症研究,估計可縮短研究時間并降低成本。這种魚雖然不如欣賞性熒光魚那么五顏六色﹐但能幫助科學家觀察体內腫瘤的生長和癌細胞的形成過程。

太空熒光魚公司副總裁林先生說:“熒光魚的研究始于分子生物試驗,我們發現它也具有欣賞价值。有的是全身發光﹐有的是身體某個部份發光。”

這家公司在各种魚類身上作實驗,主要還是使用台灣青鳉和斑馬魚,因為這兩种魚的基因史較完整。

太空公司從1999年就開始投資30万美元研究熒光魚,到2001年他們已經研制出可以發綠光和粉紅色光的魚。為了保護環境同時保證市場需求,這种熒光魚沒有繁殖能力。

每條熒光魚的价格在一美元以上。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