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催生繽紛藝術 無限巧思喚民主

【新唐人2014年12月12日訊】在物質高度繁榮、但普遍政治冷感的香港,曾被稱為「文化沙漠」,但持續了75天的雨傘運動,卻催生出了新興的「雨傘文化」。今天,隨著警方清場,這些視覺和行為藝術也都被清除,下面就請記者林瀾帶我們來回顧這場特別的文化歷程。

藝術,源自真實的生活。

抵擋警方胡椒噴霧,港人使用的雨傘,使這場原本名為「和平佔中」的行動,被賦予新的名稱,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隨處可見條幅:「我要真普選」。始創者,是一群登山愛好者,在香港地標獅子山,掛出巨型條幅、撐運動。

隨後,大小條幅,邊地開花。甚至還有,縮微模型。

另外幾個標識,是「雨傘巨人」,手持雨傘,但卻不是保護自己。

前香港投資銀行家TINA SO:「他是那麼拿雨傘(朝外),我認為,它是保護我們身後那些建築。」

還有雨傘巨人對面,貼滿便條紙的連儂牆。

港府拒絕傾聽真實民意,市民就寫滿「真普選」的願望,貼在港府總部附近,這道牆上。

還有「雨傘百家布」,「金鐘自習室」,「帳篷營」。雨傘運動,向來政治冷感的港人,迸發巨大民主熱情,也激發藝術家,無限創意。

一排雞蛋,坦然面對堅硬的高牆,創作者希望展現,港人不畏強權。

現在,清場過後,這些都變成回憶。

我手中這幅「我要真普選」的條幅,是本臺記者前往雨傘運動現場採訪後,從香港帶回紐約的。同時帶回來的,還有安全帽,護目鏡(防止胡椒噴霧的)、還有防催淚瓦斯的口罩,等一整套裝備。記錄下當時,香港的真實處境。這樣的裝備,香港市民有時會賦予更有創意的呈現。這些小的設備,甚至更大的藝術裝置,並不是所有,都隨著清場而消失。由香港民間志願者組成的「雨傘運動視覺文化保存庫」,就趕在清場前,搶救了很多裝置,希望為港人,保留下這75天來的記憶。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