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出周永康後 習近平面臨的棘手問題

【新唐人2014年8月4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經過一年多的精心佈局、全面圍剿,習近平、王岐山總算成功拿下了曾經權傾一國的「政法沙皇」周永康。接下來,習近平將如何走下一步棋?他和他的團隊將面臨怎樣的難題與風險呢?近日,不少境外評論人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港媒:習近平面臨的三個難題

就在北京當局公開宣布對周永康立案審查的當天(7月30日),香港《東方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周老虎關入牢籠 第五代挑戰猶在》的評論。文章表示,雖然經過周密的部署、細緻的規劃,北京當局成功對周永康立了案,但接下來仍然面臨三個十分棘手的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周永康能否公審?

分析指,當局要想將周案辦成鐵案,同時杜絕「政治清算的疑雲」,就應該要公開審判周永康。但問題是,周永康會老老實實配合嗎?如果當庭爆出一些重大黑幕,當局又將如何處理?

第二個難題是如何向外界解釋周永康帶病提拔的問題?

分析稱,周永康的腐敗從四川省委書記上任就已開始,而此後的十多年間,他被江澤民、曾慶紅看中而迅速飛黃騰達。按道理拿下周永康的同時,也應該追究當年對他「帶病提拔」之人的責任。如此,江澤民、曾慶紅又該當何責,第五代敢不敢對他們問責呢?

第三個難題是如何讓全國民眾對中共再度建立信心?

文章表示,將周永康收監,雖然能夠證明當局的「反腐敗的決心」,但從民眾的角度看,連政治局常委都已經腐敗了,這個黨怎麼有前途?所以,及時推出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從體制上下手,才能避免「打老虎收穫的政治紅利」流失。

習近平「打虎」現在可以收手嗎?

8月2日,知名時事評論人士李天笑先生發表了《習近平打虎為何無法收手》的快評。他表示,現在習近平在打虎反腐上面臨的問題,不是他想不想收手,而是他能不能收手的問題。

他說:「他(習近平)現在已經打到了常委這個級別,如果現在收手的話,對他是有危險的。因為周永康這個人非常心狠手辣,當初就是他跟薄熙來密謀把習近平搞下去。而且在薄熙來被抓以後,周永康曾經兩次策劃要暗殺習近平。到軟禁周永康後,周永康的餘黨還在不斷地製造各種的事件,搗亂,威脅習近平。因此,現在既然已經把周永康打下去了,就要把他一棍子打死。不打死的話,他會反過來咬你一口。所以,習近平已經到了非打不可,欲罷不能的地步。」

李天笑認為,當年周永康掣肘胡錦濤,建立起自己大權在握的「第二中心」的操作方式,實際上已經違背了中共本身的統治模式,因此可以說對中共本身也造成了危險。而習近平上台後馬上採取建立「國安會」、「改革小組」等另一套架構,同時下放政法委權力等,這些舉動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當初周建立的第二中心這一套東西完全否認掉,自己能夠清盤,站穩腳跟、立威。如果現在習近平放過了周永康,或者在拿下周永康後,不繼續清除第二中心這一套人馬的話,那麼習近平的整個的改革、包括習近平本身的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李天笑還表示,習近平打虎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來爭取民心的問題。習近平要想持續地爭取民意,讓老百姓真正相信你的打虎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就必須要堅持打下去。

他說:「因為大老虎不是一隻,而是多隻。而且這些大老虎的背後還有老老虎江澤民。習近平必須打下去,不打,不能服眾。而且,習近平本人也具有一種非常倔犟、強硬的性格。在他反腐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江派的干擾,而每一次干擾都刺激他進一步採取反制的措施。」

習近平面臨的是生死抉擇

時事評論人士章天亮先生則早在今年4月中旬就在其博文《習近平的生死符》中分析稱,中共黨內幾乎是無官不貪,因此,習近平不可能將貪官們都抓起來。但繼續有選擇的「反腐」,難免被政敵指責是「權力鬥爭」而喪失道德高底和合法性。但同時,形勢所逼,習近平又不可能從現有戰場上後撤。

「一旦在周永康案件上示弱,則是對貪官們更大的鼓舞,而習近平自己就變成了『紙老虎』。貪官們將聯合起來抵制習近平,無論最終在十九大將他推下台,亦或直接政變將習趕下台,都變成了可以操作的選項。王岐山的處境就更加危險。」博文這樣寫到,「『反腐』成了習近平給自己種下的生死符。進則等於向江澤民長期經營並和中共命運血脈相連的整個體制開戰;退則必將打虎不死,反被虎咬。」

文章分析稱,現在周永康的後台江澤民和曾慶紅「或許已經打定了以退為進的主意,借周案營造黨內人人自危的氣氛,直到整個中共貪官集團聯合起來對習近平發動反撲」。

章天亮認為,至於中共軍隊最高層表態支持習近平,其真誠度其實是有限的。中共軍隊高層的表態,只是希望藉此躲過反腐風暴,保住個人安全和家族利益。若當局的反腐真觸及現任軍委成員或地方軍區司令,他們真有可能發動政變或叛亂。

博文寫道:「對習近平來說,最明智的做法是放下反腐大旗,曝光江、曾、周等在迫害法輪功過程中犯下的反人類罪行,停止對法輪功的迫害,釋放高智晟律師,則江、曾的陰謀立即失效。如果習近平沒有這樣的政治智慧、謀略和眼光,恐怕最終就會掉入江、曾的彀中。」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