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長鬧離婚鬧出流血事件 小三結局悲慘

【新唐人2013年6月27日訊】 中國大陸大型綜合類經濟期刊《中國經濟報告》2013年第1期曾刊登了一篇題為《延安時期的一場婚姻悲劇》的文章。該文披露了中共歷史上的所謂風雲人物、中共延安時期的中宣部長何凱豐的婚姻鬧劇。

這篇署名韓三洲的文章,敘述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方部的作家陳辛仁的妻子房紀,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改名為王茜,成為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兼中宣部部長何凱豐的辦公室秘書和私人秘書之後,做了第三者,導致何凱豐的結發妻子廖似光為泄憤而釀成流血事件的往事。而充當過小三的王茜(房紀)雖然與何凱豐結了婚,最終也難逃悲慘的結局。

據《陳辛仁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版),中國左翼作家陳辛仁(筆名辛人)1935年與妻子房紀在東京結婚,一年後生一女嬰。他們夫妻二人把剛滿一個月的女兒送回老家交與母親撫養。此後兩年時間,兩人或在北平、或在香港、或在上海,時聚時散,漂無定所。

抗戰爆發後,陳辛仁到新四軍軍部工作,房紀則被中共組織派到西北大後方寶雞從事地下黨的工作。最初的三四年間,陳辛仁還收到過房紀的四五封來信,等到皖南事變後,就再也得不到她的消息了。直到某一天,當時的中共軍政委饒漱石在談話中告訴他,房紀已改名王茜被調任某領導辦公室擔任秘書職務,現在他們「兩廂情願」已經結合到一起了。這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使陳辛仁十分憤怒。他呆呆地僵坐在一個小凳上,悲憤地說:「我不能理解,在那崇高的革命聖地,竟會發生了令前線指戰員寒心的惡劣行為。」當然,這一感慨在今天看來尤為可笑,因為中共官員性亂醜聞由來已久,且多如牛毛。

不久,陳辛仁又得知,改名王茜的房紀已經落入了貪戀美色的權力陷阱裏,而那個比她大12歲的何凱豐,為了搶佔房紀,還無情地拋棄了與其同甘共苦的髮妻廖似光。

文章敘述說,廖似光(1911—2004),原名廖嬌。1911年4月出生于惠陽縣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929年初她加入了共青團,在共青團廣東省委機關工作,此間她認識了擔任共青團省委書記的何凱豐,1930年二人結為伴侶。1931年在上海共青團中央機關做地下工作時,廖嬌改名為廖似光。1933年至1935年期間,跟著中共「鬧革命」而一直顛沛流離、東奔西跑的廖似光,先後把她自己新生的小女兒和一個早產的小男孩送給了別人。
  
然而,廖似光這個從「槍林彈雨」闖出來的女人,為了所謂的「革命」,為了丈夫,付出的這些巨大犧牲,並不能留住她那個成為中共高官的丈夫的良心。面對何凱豐的移情別戀,廖似光極其憤懣。

在當年的一個「紅小鬼」,延安時期任中宣部行政管理員的李耀宇的個人回憶錄《一個革命親歷者的私人記錄》中,記述了何凱豐「鬧離婚鬧出流血事件」的情節。

回憶錄寫到,中宣部部長何凱豐的妻子廖似光,長得高大健壯,楊家嶺的「小鬼」,私下裏喊她「穆桂英」;而王茜則細眉長眼,戴著一副金屬框架眼鏡,文靜高雅,據說王茜曾留學日本,精通日文、英文,還做過國民黨政府的顧問。當時,作為中宣部研究員的王茜,在何凱豐身邊工作並與之「日久生情」。為此,何凱豐與廖似光之間的爭吵越來越厲害。

有一天,李耀宇看到「穆桂英」拿著一把短刀,怒氣沖沖地走上楊家嶺,她推開凱豐的窯洞木門,王茜和何凱豐兩人正在那裏面。何凱豐問:「你幹啥來了?」廖似光大喊:「來殺你的,把你們倆都殺了!」說著,揮刀刺向王茜。

何凱豐大驚之下,用手掌抓住刺來的刀刃,「穆桂英」則抽回短刀,何凱豐的手掌被割開一道長長的傷口,鮮血立刻流了出來。這時,急忙跑過來的李耀宇從身後抱住「穆桂英」的雙肩,使她不得動彈,又大聲呼喊。住在隔壁的延安女子大學校長趙毅敏等人聞聲跑來,眾人推搡著把「穆桂英」拉出窯洞。
  
李耀宇回憶,何凱豐與廖似光離異後,與王茜在楊家嶺結了婚。但何凱豐與王茜的婚禮十分冷清,無人前去祝賀,王茜就這樣悄悄搬進了何凱豐的窯洞。1943年李耀宇離開中宣部到棗園時,25歲的王茜已生下了一個男孩。而背叛前夫,嫁給了何凱豐的王茜,後來的人生命運卻是悲慘而不幸的。陳辛仁書中回憶稱,薄情寡義的何凱豐後來又有了新歡,為了再娶新歡而拋棄王茜的時候,他曾散佈過「房紀已經死亡」的謊言。但此時的房紀其實還活著,她被孤零零地拋棄在關外瀋陽,早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

「文革」期間,陳辛仁從外交學院「造反派」專門設置的專案組成員口中得知,當專案組成員前去向她詢問前夫陳辛仁的歷史情況時,她兩眼直視前方,旁若無人地說:「是共產黨派來的嗎?我準備去開黨代會去了!」經過幾番訊問,專案組仍一無所獲。

1971年4月房紀死於癌症,終年52歲。而房紀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當地居委會和鄰人把她的骨灰撒在了北大荒。

而中共奪取政權後,當年的「穆桂英」廖似光,位至廣東省第四屆和第五屆政協副主席;陳辛仁則官至外交部黨委委員、北京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何凱豐也先後任東北局委員、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瀋陽市委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中央馬列學院院長。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