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骨質疏鬆預防重於治療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六日電)退休前擔任船員的男性長者,身高由一百七十九公分漸縮為一百五十九公分,還無法正常行走,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導致。醫師今天表示,骨質疏鬆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建議女性五十歲、男性六十歲,體重過輕、曾有非重大碰撞骨折史的人應數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預防重於治療。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上午表示,這名擔任船員的長者現年八十六歲,早年擔任船員時,不僅做粗重工作、還天天在太陽底下曬,理論上應不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卻因骨質疏鬆使脊椎逐漸發生無痛感的骨折,最終嚴重影響行動能力,事後回想,三十年前就曾發生非撞擊性骨折,推論可能那時候就有骨質疏鬆問題,但當時不以為意。

潘筱萍指出,一般人在二十五歲左右,人體代謝達到最高峰,骨質密度、硬度最佳,之後逐年流失,若有適當的運動及飲食補充,平均每年流失的鈣質約百分之一左右,理論上到了六十歲左右,骨質強度還能應付日常所需。

不過,因為現代人少運動、少曬太陽、飲食不正常,甚至因為遺傳,導致骨質疏鬆情形嚴重,統計發現,台灣五十歲以上女性有百分之三十、六十五歲以上有百分之五十有骨質疏鬆問題。

潘筱萍說,「預防重於治療」,輕度骨質疏鬆可透過運動、日照、飲食改善骨質流失情形,早期發現對治療骨質疏鬆有很大幫助,建議女性五十歲、男性六十歲、體重減年齡或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二十、成年後常骨折、父母常骨折、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荷爾蒙藥物者、有吸菸及喝酒習慣者,都應每數年到醫院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

至於長者平時應做何種運動才能減緩骨質流失速度?潘筱萍建議,只要能動、多曬太陽,就算只是到居家附近的公園走一走、動動手腳,都有幫助,不過,切忌要長者學習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更大危險。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