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向:台灣大選–超越藍綠 人民拒共

這次大選開票結果,執政國民黨大慘敗,得票比選前低迷民調更差。全台22席縣市長中,國民黨從15席降至6席(六直轄市中從4席變1席),民進黨則從6席成長為13席,無黨籍獲得包括台北市長在內的3席,重演2000年政黨輪替前,1997年民進黨大勝「地方包圍中央」的格局。國民黨政治明星朱立倫說:國民黨全面潰敗。

令人意外的是,國民黨在選前十天民調穩定領先的桃園市吳志揚、嘉義市陳以真都敗選,而始終大幅領先的超級政治明星、新北市長朱立倫,卻僅僅比選情低迷的游錫堃險贏不到3萬票,跌破一堆眼鏡。

這是今年3月反兩岸服貿協議的太陽花學運之後的第一次大型選舉,在選前的這8個月,國民黨未修正兩岸路線,也未積極拿出實據釐清人民對服貿協議的憂慮,誤判學運是民進黨操控;而9月份香港爆發向中共爭回民主的雨傘運動,中共在過程中不斷向台灣及香港公民社會展示流氓嘴臉,被拿來當樣版的大陸返鄉台商頂新集團(與大陸的康師傅同為魏家主導)爆發黑心油事件,更形同對國民黨的反輔選。

有評論認為,活躍的互聯網擴大了中間選民的空間與比例,擴張了中間選民的影響力,加上青年與公民社會力量崛起,打破了藍綠基本盤的傳統版圖,顯現的脈絡是對中共因素的抗拒。

這次選舉,猶如「大衛對抗哥利亞」的格局,「台灣公民社會」自主對抗「中共對台灣朝野兩黨的滲透干預」。雖為地方選舉,但不少評論在選前認為,大選結果將決定服貿協議的未來。而就如美聯社報導,九合一選舉結果顯示,傾中(共)的執政黨不斷向北京靠攏,引發越來越多台灣民眾抗拒。

國民黨在台北市敗選並不意外,但何以領先地區也敗選?除了許多媒體指出的中央政府執政效能不彰以外,筆者認為可能有「台北市選情的輻射效應」。今年九合一大選,媒體版面高度集中在素來「基本盤藍大於綠」的台北市、台中市兩大指標選區,被媒體鎖定的兩位候選人,也恰恰反映國民黨路線給人民的印象。

台北市為首都,台灣逾八成的媒體與記者集中在台北,台北市長動見觀瞻,截至目前三位全民直選總統包括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在登頂前都曾任市長。台北市長選舉,向來更是兩黨第一線政治明星領頭,佔盡媒體版面、帶動選舉氣勢。

台北市長參選人的行止、檢驗,透過新聞媒體鏡頭的擴散放大,相當程度形塑選民對兩黨的印象:「國民黨/親共路線連勝文」對上「在野聯盟/公民社會柯文哲」。在連勝文背後的連戰派是黨內親共路線及傳統派系的代表,也被認為是國民黨親共路線的獲利權貴集團。但連勝文陣營卻未嘗試向民眾解釋、自清,例如在媒體舉辦的《市長,給問嗎?》活動中,網民高度關注的一項提問是:如何因應中共施壓?相較柯文哲大方回應,連勝文卻兩百多天都不回應。此次選舉,柯文哲獲得不少泛藍選民的支持。

至於台中市,則是前台灣省政府所在地。十多年來,北部縣市泛藍執政、南部縣市泛綠執政,台中市被視為南部民進黨執政版圖十多年來難以突破北上的地理界線,因此在2012、2016總統大選都有「決戰中台灣」的說法。胡志強個人條件優秀、政績尚可,但執政太久,而民眾期待改變、實現價值願景。企業家郭台銘大力投入輔選,喊出「經濟選民」論,似乎並未發酵。

從而,台北、台中呈現的國民黨兩大問題,就是「人民對台灣民主、主體性的質疑」、「缺乏價值願景,不清楚中華民國向哪去」。

國民黨必須深刻反省路線,誠如朱立倫的勝選感言「新世代無法接受國民黨,不是世代隔閡的問題,而是國民黨沒有跟上時代改變。」至於民進黨,只能高興一個晚上,因為從太陽花學運到九合一大選,朝野政黨已經深深受到民意的震撼,民進黨做為負責任的、爭取2016執政的在野黨,必須在兼顧台灣主體性、民主人權等核心價值的前提下,突破中共的經貿與國際封鎖。

柯文哲的勝選感言「政治就是找回良心」、「民主就是人民作主」,應可做為本次大選,公民社會路線大勝的適當註解。

另一個大贏家,就是香港雨傘運動!雖然在11月底遭逢梁振英港共政府強力清場,但台灣大選結果,港人應當感到自信、欣慰,香港用慘痛的被滲透操控經歷,提醒台灣社會。而九合一之後的台灣,應當會更公開關注、支持香港的民主發展。

香港,為世界撐起一把良心的傘,與台灣公民社會互撐。接著,要問問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最高執政者,你們的選擇呢?遠離、拋棄中共,已然是歷史不可逆的大潮。

文章來源:大紀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