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誰來拯救中華鱘?

說到中華鱘,人們都知道它幾乎是目前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歷經1.4億年,存活至今,因而被稱作「活化石」。不僅如此,它還是中國的國寶。這種中國獨有的鱘魚出生於長江,成長在大海。經過8-26年的生長,一旦性腺成熟,就從大海溯游回長江繁殖後代。漫長的海洋生活,不曾抹去它們對長江的記憶。

每年6月,性成熟的中華鱘就會雌雄個體成群而行,由上海崇明島長江口溯遊而上,在年末抵達產卵場,停留到第二年的10、11月開始產卵。幼魚在長江裏長到20釐米左右,順江而下,在下一年的7、8月,從長江口入海生長。

儘管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通向產卵場的唯一通道,但1981年在葛洲壩下游水域卻形成了新的產卵場。此後32年,上游的22處產卵場「荒廢」,這裏成了中華鱘物種自然延續唯一的根據地,也成了寄託科研人員希望的「黃金水域」。然而令人悲催的是,今年9月,長江水產研究等多家研究單位確認,2013年,中華鱘沒有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繁殖產卵。這也是自從葛洲壩建成後截斷中華鱘產卵路徑,32年來頭一次這群從海洋溯遊回來的大魚沒有產下卵子。

「這意味著野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說。「沒有自然產卵,野生中華鱘種群的數量就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厄運開始於1981年的葛洲壩截流。中華鱘無法知道,正是從那時起,產卵之路已被截斷。它們在壩下聚集徘徊,不斷嘗試尋找出路,無一成功。這些魚有些可能是出生後第一次回來,卻無法找到那個根植於基因的熟悉的「家」了。然而,這卻使葛洲壩下的沿岸漁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饋贈」。中華鱘在壩下紮堆,好抓極了。中華鱘捕撈量因此大幅增長,捕殺了近2000餘尾。宜昌點軍區紫陽村漁民王輝富記得,他劃著杉木漁船,一個晚上幾袋煙的工夫,就捕到7尾,每條魚都有二三百公斤。那年,宜昌的大街上,常見到用板車拖著中華鱘的。

此後,無度的捕殺使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急劇滑坡。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江裏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

長江水體的污染也是導致中華鱘種群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據環保部《2012年環境統計年報》,僅長江中下游流域就排放廢水124.2億噸。中華鱘產卵場保護區的江段是整個長江流域排汙的一個縮影。長江水產研究所曾做過一項調查,宜昌市六個工業園區沒有完善的汙水處理設施,存在直接排汙現象。長期在保護區江段做監測的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表示,產卵場所在的核心區就有排污口。長江水產研究所也曾就產卵場所在的核心區的污水直排向保護區管理處和環保局舉報。嚴重的污染讓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中華鱘是長江物種生態上的一環,勢必難逃劫難。

過度捕撈和嚴重的污染,再加上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專家們認為,再不扭轉這種局面,不久的將來長江裏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中華鱘的蹤影。
  
面臨瀕危的絕境,誰來拯救我們的國寶?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