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暗訪中國論文黑市:還有啥不能賣?

【新唐人2013年12月2日訊】(新唐人記者劉旋綜合報導)美國《科學》雜誌2013年11月29日發行的最新一期上,刊載題為「中國論文集市」(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的文章,稱記者經過5個月暗訪,挖出中國論文一個繁榮的、買賣論文的「學術黑市」。

《環球網》報導,人們為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已經不惜一切代價。今年夏天,一封「出售SCI文章第一作者身份」的郵件寄到了《科學》工作人員的郵箱里。隨後,《科學》展開了針對中國論文買賣現象的調查,將一個令人心寒而又日漸繁華的「學術黑市」揭示在人們面前。

報道說,學術黑市日漸興旺的原因或許在於大多數論文買賣都沒有明確的受害者:急於求成的科學家、遊走的中介和腐敗的期刊編輯都從中獲利。

SCI,是指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論文檢索工具。

在中國,SCI論文是衡量科研人員前途的標尺。一些大學中,博士生需要發表一篇或多篇SCI論文才能夠畢業。這種考察標準使得中國的科研人員變得「重量不重質」,也孕育了這可怖又可悲的論文市場。

《環球網》引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樊東升說。《科學》雜誌的記者偽裝成科學家,從兜售作者身份的萬方匯智公司得到「代價」:第一作者售價9萬元,同時買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則要16萬元。

隨後,《科學》調查了27家買賣SCI論文的機構,發現購買文章作者身份的費用從1600美元(約人民幣9750元)到26300美元(約人民幣16萬元)不等——成為SCI文章作者的最高價格,已經高於一些中國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美加教育體系中的職稱)的年收入。

8家被暗訪的中介聲稱能夠直接買通《中華醫學雜誌》的編輯,幫助委託人發表文章,費用則從約9750元到28000元不等。該期刊的負責人則否認了論文交易的說法。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曹則賢說:「一些科研人員在雜誌上發越來越好的文章,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發的文章說了什麼——他們只是花一大筆錢找人代寫而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