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反國教”利好聲大 “欠合縱”泛民憾失東風

【新唐人2012年9月11日訊】9月7號香港高達12萬人的反國民教育科集會,把緊隨其後的2012年度香港立法會選舉推向世界的焦點。183万人投票,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梁振英面對媒體表示,不排除國民教育爭議吸引了部分選民投票。不過在9月10號開票後,泛民主派雖然在70席中贏得27席,維持了在立法會的有效反對地位,但成績並未如外界之前預期的亮眼。我們來聽文昭的分析。

林瀾:在這一次香港立法會的投票率比上一屆飆升近八個百分點的情況下,泛民主派的直選議席,反而比上一屆下降了一席。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文昭:原因比較複雜,港人自己也在總結。我想從泛民內部角度看原因有這幾方面:首先曾經是泛民主派第一大黨的民主黨由於去年和當局推出的政改方案合作,所以流失了很多堅定的支持者,但這部分流失的選票又比較分散,沒有使其他泛民黨派的當選人數有直接的增加;再有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配票問題,由於香港立法會選舉實行的是“比例代表制的最大餘額法”,非常複雜,選民是投票給本選區參選政黨所提交的競選名單。那麼某些泛民黨派在一個選區的得票雖然比較高,但是又沒有高到使自己名單內的更多人當選,這就窩票了,一部分票源浪費了。這樣還不如只推出自己最有力的候選人參選,把剩下的票分流出來給其他泛民政黨,這樣對整個泛民可能更有利一些。這其實就是泛民主派內部的協調問題。

林瀾:那麼基於這次的選舉結果,你怎麼看香港民主未來的發展趨勢呢?

文昭:由於有眾所周知的力量干預,其實我們看到香港的選舉一直就是這樣:親北京的建制派政黨在競選活動中協調性反而更好,也能動用更多的社會資源。而民主派——這也是民主政治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同的政黨之間,他們所代表的社會群體不一樣,具體的利益訴求、理念、手法都有衝突。所以要靠政黨之間的協調,往往實際效果達不到由一個外部強大力量來統戰所達到的結果。從這次的反國民教育風潮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可喜的趨勢,就是全民動員起來,如果香港人能夠在一些關鍵社會問題上彙集成主流民意,像這次反國教科的行動一樣,我想會有利於催生能代表潮流的政治力量成長。也就是說我認為如果在泛民圈裡面如果能夠再產生一個起主導作用的民主派政黨,這樣對香港的民主鬥爭前途會更有利。但是能不能出現這樣一種趨勢,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有這種全民動員的可喜趨勢,比起對政黨的預期,我更 看重香港草根民眾和青年一代的覺醒和行動。

林瀾:謝謝文昭的分析。

文昭:謝謝。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