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蘿蔔哥的「幸運」無可複製

【新唐人2011年12月5日訊】河南滑縣一名在鄭州黃河灘區租地種田的普通農民韓洪剛,因為近日自家60畝地的40萬斤蘿蔔遭遇「賣難」,免費送給市民時被哄搶而躥紅網絡。12月3日,鄭州威尼斯水城小區的社區誌願者為「蘿蔔哥」擺起了紅薯攤,幫助他賣紅薯,一上午賣出3萬斤。(12月4日《新民晚報》)

40萬斤蘿蔔,收購價四五分一斤,即便這個價格,還是出手困難,於是韓洪剛一氣之下幹脆拿蘿蔔做了慈善。農民在送、市民在搶,一片狼藉的蘿蔔地和情何以堪的惻隱心具有了鮮明的新聞價值,「關注就是出路」,於是收購商來了、志願者來了,韓洪剛地裏那些沒有被順手牽羊的農副產品於是有了光明的銷路。

故事很溫暖,仔細一想,蘿蔔哥的「幸運」卻寓意著更多悲涼:幾十畝地種蘿蔔的絕不止韓洪剛一人,他們就活該忍受農產品市場如過山車般的命運?在中國農村,如韓洪剛般辛勞的農民多如牛毛,誌願者或熱心人能幫他們解燃眉之急?和蘿蔔一樣滯銷的還有白菜、紅薯等,菜賤傷農的農村和菜貴如金的超市,能靠「媒體輿論」紓解其間長期的斷裂與失衡?

農業產業化的短板,不是「愛心」能補漏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蘿蔔哥的幸運對其他農民來說,是永遠不能復制的「成功」即便對蘿蔔哥而言,明年、或者後年,一旦輿論不再關注,他一個人又能賣出多少蘿蔔與紅薯呢?這就好比媒體對白血病患兒的拯救,是善意卻非穩態,正解在哪裏?顯然是健全公正的醫療保障制度。同理,對於「蘿蔔哥們」的命運,華麗逆轉的不是媒體呼籲之後的零散救濟,而是究責職能部門的失職、尋求制度正義的回應。

幾十畝地種了蘿蔔,地方農業服務指導部門知情嗎?前期干預與分析到位了嗎?面對數十萬斤蘿蔔滯銷的現狀,農業產業協調部門作為了嗎?採取了哪些應急或常態的補救措施呢?如果農業仍停留在「靠天吃飯」的原始階段,農業產業化的號角怎麽好意思吹得那麽響亮?說了這麽多年的「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超市的蘿蔔五六毛一斤,地頭的蘿蔔四五分還沒市場,是相關制度潰壞了還是制度根本就沒有構建起來?

不要羨慕蘿蔔哥,因為蘿蔔哥只是個不靠譜的傳說。現代農業轉型在蘿蔔哥的寓言裏,處處夾雜著不可思議的紕漏。蘿蔔哥,不過是充滿喜感的一個悲劇符號罷了。

文章來源:《和訊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