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經濟復甦乏力 中國3月出口再收縮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4月12日訊】3月中國出口大幅下降,降幅遠超預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比2023年水準持續下降,這些數據凸顯通貨緊縮仍然是經濟復甦的一大威脅。

中共國家統計局4月11日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1%,遠低於2月的0.7%,也低於市場預估的0.4%;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8%,連續18個月下跌。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PPI是生產者價格指數,它更多的是反映經濟活動。嚴格來說,生產價格因素會比CPI更加能說明經濟活動的活力,現在的活躍度情況。所以根據這個情況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現代的通縮情況還沒有緩解,還沒有改善。」

中國CPI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出現「四連負」,直到今年2月才轉為上漲0.7%,但3月CPI年升幅又回落。

黃大衛:「我們看到消費通脹其實更多是來自於季節性因素,因為中國在1月、2月份過年,黃曆新年前後有消費旺季,所以相對來說,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波動。我們看到生產者價格物價指數可能更加(有)說服力,它持續下降,證明中國整個經濟活動活躍度不斷下降,工廠訂單也不足,生產者利潤也在下降。這些東西當然意味著,管理者需要出台更多的振興經濟的方案,但什麼政策才能夠改變?是不是單純的拉閘放水增加貸款就可以的?我覺得並不是。」

中國房地產持續低迷,就業市場疲弱,物價下跌壓縮了企業的利潤,阻礙投資,而消費者可能會因為預期商品會更便宜而不願消費。最新數據凸顯通貨緊縮仍然是經濟復甦的一大威脅。中共當局恐怕需要端出更多刺激措施。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我們還很難定論是不是確定已經沒有所謂通縮的問題,因為通縮通常都是要看一段時間的數據。目前中國來說,去年一整年都在這個壓力之下,現在短期又走出來,所以我才說要看接下來幾個月。如果是接下來又開始連續的CPI轉為負值,而且一直維持到明年這樣一個狀況,我們就可以斷定中國真的步入一個通縮的環境。」

另外,中共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中國3月份以美元計價進出口同比都下降。出口同比轉為下降7.5%,進口轉為下降1.9%,貿易順差585.5億美元,全線低於前值和市場預期。

黃大衛:「中國在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到進入外貿總協定,真正能夠發展經濟的其實是出口,而且是以出口歐美市場為主,無論是單體利潤還是總體金額都是巨大的。所以我們看到中國要是跟歐洲跟美國的經濟貿易、外交關係緊張的話,會影響中國出口歐美,尤其現在美國對中國商品大部分是擴增了30%左右的關稅,對於中國整個出口情況的打擊是比較巨大的。」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認為,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還在持續下降,顯示中國製造端的通縮局面並沒有改變。

黃世聰:「他們現在已經把這些所謂的通縮往外輸出,希望能夠緩解。現在這個產品也被包括像這一次耶倫去訪問中國或是整個歐洲,都有可能發動對中國所謂的反傾銷,那它接下來可能會比較難把生產者物價的通縮往外輸出,通常生產者物價的通縮局面幾個月之後就會傳導到消費者這一邊。」

需求不足使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風險,CPI年增率負成長顯示民眾消費信心不夠,房地產問題持續拖累投資環境,中共當局似乎也找不到方法。

黃大衛:「中共要是想用消費拉動經濟其實並不現實,因為目前中國的一般普通老百姓消費者,他們承擔的比較巨大的一個社會負擔,第一個養老,教育、醫療這些都是巨大的負擔,然後就是各種稅費也比較高,所以要是說真正要解決的問題的話,可能要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社會福利保障,減低關稅,但這個情況比較困難。」

繼穆迪之後,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17日將中國的主權信譽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中國公共財政風險增加。

編輯/黃億美 採訪/常春 後製/Ton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