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搶」文化 為何在中國大行其道?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7月21日訊】「搶」文化被視為是當下中國的一種所謂特色文化。擠公交、搶座位,甚至進景點、上醫院,隨處可以見到人們往前搶的身影。而且很多人「搶」的意識,即使在供應充足的環境中依然強烈。為什麽中國人的「搶」文化如此盛行?我們專訪了兩位學者,為我們剖析其中深層的根源。

今年5月,有網友分享中國遊客到泰國自助餐「搶蝦吃」的影片,事件更登上國際媒體。雖然有闢謠說這是惡意抹黑中國人,但仍引發熱議。愛搶,再次成了外界給中國人貼上的一種標籤。

然而,中國人就天生喜歡搶嗎?學者說:非也。過去的中國人是圓容的、謙讓的。是共產黨的政治動員,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

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明居正:「1950年代以前,人的行為一般還是比較雍容的。可是到了共產黨搞政治運動以後,人被政治動員起來,他失去了那份從容,因為政治壓力太大了。」

旅美文化學者、民間思想家王康:「共產黨的統治,這麼多年來,它的所謂政策變化太快,甚至變得面目全非,它沒有建立一個法治、秩序出來,它沒有一個讓人們比較安心的,比較從容的去行動的法律框架。」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刊文說,在中國,所有政府推出的管制政策,不管看起來多麽荒唐,你都要先擠上車或者先買張車票,不然將追悔莫急。

為什麽搶先上車很重要?文章認為其中一點是人們恐懼,害怕機會的大門對自己關閉。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的明居正教授分析,這種恐懼感有其歷史根源。

明居正:「在毛澤東時代,搞政治運動搞的很厲害,可以說非常不注重經濟,就搞的老百姓餓死的餓死,活下來的餓也餓怕了,窮也窮怕了,所以鄧小平回來,一開始改革開放一搞經濟,那大家撲上去搶起來了。」

明居正教授說,共產黨用政治動員破壞了人的倫理道德,加上文革政治號召失敗後,剩下的就是極端的自私自利,導致什麼都去搶。

明居正:「因為他覺得說,別人都不可靠,我自己最可靠,我得全力保護我自己,我得全力爭取的東西,不管是不是我的,我得拿過來再說。所以這種極端自私,表現在平常行為上就什麼都搶,為什麼我搶第一,我搶快,我搶先,管他什麼,先搶在手裏再說。」

在中共實行所謂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的今天,不少人看似手裏有了錢,為何還要加入「搶」的隊伍當中呢?明居正教授說,這是因為民眾覺得不保險。

明居正:「他對共產黨翻臉不認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老百姓流傳一句話,你不曉得共產黨哪天沒想通,它又來折騰了。這個心態其實是蠻強烈的。老百姓是這樣,當官的也是這樣。所以你說搶房什麼,都是這樣來的。」

旅美文化學者王康表示,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一日千里的城市化速度,遠超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王康:「這種快,就會反映在城市的產物,就是居民、城市人口,他的所有舉止、言行上面來,不是說好像生來就是一天到晚匆匆忙忙,什麼都要搶。」

此外,《金融時報》文章分析,大陸很多政策制定沒有公共討論,也不允許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令後來者恐懼被政策所拋棄。

換句話說,很多政策具有不確定性。

明居正教授說,這種不確定性,還體現在大家對中共政權不確定性的擔憂,它是無制度化跟不民主化的。

明居正:「民主社會你說不確定性,那沒關係,這個政府倒了我們再選個上來就是了,他不太會認為說兩個政府在換屆當中會殺人如麻。可是在中國大陸,他們都記得說當時弄四人幫的時候、六四的時候,每一次都追殺一片追殺一片追殺一片。」

分析認為,搞運動、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共統治手法給人留下的恐懼感,更是加深了大陸民眾瘋狂搶占一切可能占據位子的心態。

採訪/陳漢 編輯/王子琦 後製/鍾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