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細數東盟十國 中共一敗塗地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5月20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問題一直是中共政權的一個難題。中共十八大後,新上台的習近平與李克強開始致力於深化中國與東南亞的利益關聯,尤其試圖加強與東盟十國的關係。然而多年來形成的各種癥結卻始終難以有大一點的突破,近期的南海爭端更加惡化了中共政權与周邊小國的關係。近日爆發的越南反華事件,逼迫中共當局對越南政府採取了包括「撤僑」在內的一些外交方面的施壓動作,但是撤僑之後怎辦?怎樣來修復或維持與東盟各國的關係成為了習、李無可迴避的難題。

作為一個既富經濟活力又地處戰略要道的周邊區域,東南亞對中國之重要性自不消多說,而中國投入之精力和財力之多、之大,亦为外界共見。但是,許多東南亞各國仍與中國貌合神離,反之,它們與美國的關係,卻有加強之勢。甚至是與中國有特殊關係、曾經與美國勢不兩立的緬甸,也由於其國內的變革進程而與美國越走越近。雖然中美在此地區並非全是零和性的競爭關係,但東南亞各國這種「遠親近疏」的姿態,讓中共當局的外交窘境盡露。

越南反華暴力攻擊事件發生後,在強大的國際譴責聲中,中共當局作出了撤僑和停止部分雙邊活動的反應。儘管越南當局已加大了控制騷亂的力度,但這場南海爭端引發的排華暴動已經給中、越關係蒙上了厚重的陰影。

日前《東方日報》發表專欄文章《撤僑之後怎辦?》,討論了中共政權與東盟十國之間的關係現狀。

文章分析,在貿易方面,中國與越南兩國之間原本是有互補之利的,中國需佔領越南市場使本國的家電、汽車、電單車,乃至手機和一些勞動密集產品,可以擴大銷售。中國當初與東盟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就是為了當地市場和生產投資。

但是,當前的實際情形是:由於南海爭端,不但越南與中共政權關係惡化,菲律賓與中共政權的關係更為惡劣;泰國則動亂不止;印尼則傳統排華心理強烈;緬甸原來還可爭取,現時卻因其正向民主國家轉型而在與中方的關係問題是表現得極為被動;而馬航事件之後,馬來西亞政府顯得越發不可靠。

對此,文章認為,在日本強勢競爭和當地政治民主化趨勢下,中共傳統的外交政策已難以奏效。在東盟十國當中,中共政權現在能用力的只是寮國和柬埔寨這兩個窮困小國。如果連寮國、柬埔寨的關係也失去的話,中共政權便可以說在東南亞是一敗塗地,中國南海經馬六甲的航道也將難以保障。

據公開的資料,東南亞國家聯盟(英語: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英語:ASEAN),也叫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是集合東南亞區域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 、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

東盟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各國政經情勢趨穩。 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協各國記取教訓,便開始轉向加強區域內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並積極與區域外國家或組織展開對話與合作。

此前,李開盛在其2013年10月7日的博客 中討論了阻礙中共當局與東南亞外交關係的幾個難以突破的癥結:

1.南海爭端僵硬難解。

這一爭端直接涉及越南、菲律賓等重要的東盟國家,而且因為這些國家企圖通過東盟框架對華進行交涉,使得這一爭端成為中國對東南亞外交跨不過去的一道門檻。尤其涉入爭端的各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都很強烈,這使得雙方要在主權問題上做出讓步難上加難。

2.經濟因素「外溢」功能有限。

時至今時,東盟國家堅持的是「雙支柱」戰略,即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隨著中共當局與東盟經濟關係的推進,東南亞國家可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中共的政治安全警惕。

3.在平等、互利的言詞背後,作為小國集合體的東盟能與龐大行為體的中共政權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地區秩序,可能是這些國家遠不能確定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