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唐朝名相狄仁傑傳奇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7月7日訊】狄仁傑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但人們熟悉的也許多是作為神探的狄仁傑,的確狄公判案的故事,從唐代以來就不斷在民間流傳。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政績卓著。他任宰相後,輔國安邦,對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六三零)年,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七零零年),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出身於官宦家庭,祖父狄孝緒任唐太宗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訓練,少年時參加明經科考試及第,順利進入仕途。先任參軍、法曹等地方官,后因為官正直,才華出眾,被唐高宗賞識,擢升入朝為官,歷任大理丞、侍御史、工部侍郎、尚書左丞、都督、侍中、中書令(宰相職)等。死後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贈司空,追封梁國公。

狄仁傑是武則天稱帝時期的著名宰相,唐代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智慧過人,才華出眾,為官剛正,遇事果斷,敢作敢為,且多謀划,出計為民,建策為國。他獻策能服智慧聰穎、權謀超群的武則天,甚稱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專心攻讀

仁傑幼年時讀書非常專心致志,亦很聰慧。有一次,他家有個門人犯了公案,縣吏到他家調查了解,家裡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唯仁傑堅坐讀書,不聞不接。縣吏責備他無禮,仁傑 回答說:「書卷中的聖人甚多,我都忙不過應對,那裡還有空時間顧及偶然到來的俗吏,你又何必責怪我呢!」說得縣吏啞口無言。

基層磨練

仁傑明經及第后,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時間很長,但他毫無怨言,剛直用事,磨練自己。還曾遭人誣陷而坐牢。好在工部尚書閻立本明察秋毫,在審訊中不僅查明了他的冤情,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贊他說:「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其時,仁傑家住河陽(今河南孟縣) ,在赴任路過太行山時,因懷念家人。佇立山頭良久,對左右人說:「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白雲親舍」這一成語由此而出,並成了遊子們萬古思親的名言!

義感同僚

狄仁傑在并州任法曹時,同僚鄭崇質接到命令出使邊遠絕域,此時其老母病,急需照顧。仁傑知其難,便主動向上司藺仁基請求代鄭出使。藺當時正與司馬李孝廉鬧矛盾,見狄仁傑如此講義氣,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動找李談和,他向李說了狄的義舉后,感嘆說:「吾等豈獨無愧耶 ?」,於是兩人相好如初。

獲賞擢升

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由於狄仁傑長期任職基層,政績顯著,被唐高宗任命為大理丞,是為六品的審判官,此時狄仁傑已四十七歲了,他到任之後,以其剛正不阿和卓越的才華,辦案理獄,深得百姓的擁戴和高宗的讚歎。史載,他曾在一年之內斷積案一萬七千件,沒有一個冤枉而申訴的。他執法嚴整,連皇帝交辦的案件也要按法而行,決不徇私。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姦除惡的大法官。

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待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格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六七九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禦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嘆說「真大丈夫矣!」

弘道元年(公元六八三年)十二月,高宗病故,武則天把準備繼位的太子李顯貶出京城,讓不中用的兒子李旦當傀儡皇帝,自己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攬權掌政 。這時侯,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刺史。寧州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民族關係複雜,狄仁傑採取一視同仁的政策,做和睦團結工作,深得各族人民擁護,稱他為狄使君,為其樹立了德政碑,狄仁傑因政績顯著開始受到武則天的注意。

宰相生涯

垂拱四年(公元六八八年)武則天任命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任內在處理原越王李貞(唐太宗子)兵變的善後事宜。在處理被迫跟隨叛亂的六七百人及其連坐家屬五千多人,狄仁傑認為他們是「詿誤者」,是被迫脅從的,主張「緩其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平李貞叛亂的元帥張光輔自恃有功,縱將士搶掠百姓,要求狄仁傑多給俸祿給養,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迅殺戮降卒,以邀戰功。張光輔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但是,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

天授元年(六九零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武周天授二年(六九一年)九月,狄仁傑即被任為宰相。當武則天告訴他:「你在豫州時,辦了許多好事。可是有人讒毀你,你想知道讒毀你的人嗎?」狄仁傑很聰明,他高風亮節地回答說:「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狄仁傑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狄仁傑為相后,政績卓著,為武則天的統治出了許多好主意,對武則天稱帝和執行的政策是擁護的,對她也是忠心的。

治國方略

武則天在執政的初期,實行的是高壓政策。狄仁傑為相后,推行的是緩和政策,並以此影響武則天變暴政濫殺為開明政治,去酷吏而用賢才;在內政建設上他主張發展生產,富足百姓,保持社會安定;他反對奢侈浪費和迷信鬼神,曾力主拆除過多的祠廟和勸諫武則天停建大佛像,節省國庫數萬兩;在邊防外交上他反對窮兵黷武,主張和睦相處,加強防禦。這一系列的正確方針,使多謀而高傲的武則天對他亦深為信服,稱他為 「國老」 ,在他死後感嘆 「朝堂空矣 !」

勸武放權

大概是怕被人攬權打倒,武則天稱帝后權力高度集中,連太學生請假也親自審批。狄仁傑任宰相后,力勸武則天放權,這既為武則天減輕了負擔,也為開明政治和後繼問題做了準備。他對武則天說:「作為一國之主,管住有關生殺的大事就行了,至於一般的事情。應讓有關部門去處理。若什麼事都想管,光是太學生就上千人,你連詔書都發不過來。武則天接受了他的意見,逐步放權,各司其責,再也不事無巨細都要她一人說了算。

力荐太子

狄仁傑復唐謀略的核心是力復李顯為太子。為此,他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想了許多辦法。一是利用張易之、張昌宗兩親兄弟,此二人都是武則天寵信的面首,因色榮升,貴震天下。武承嗣想當太子,以圖帝位,不斷接近收買二張;狄仁傑也看到二張的重要性,決心以計讓他們為自己服務。狄是當朝一品宰相,二張是暴發戶,他們害怕武則天之後日子難過,故想請教狄為其出「自安之術」。狄對他們說,唯一的辦法是敦促武恢復李顯為太子,將來繼位,你們是功臣,自然就安全了。二張果然採納,也勸武則天恢復李顯為太子。二是以自己與武則天的良好關係,注意觀察武則天的意向。當武則天流露出為繼承人而擔憂時,他不像別的大臣那樣,單刀直入要武馬上復立李顯,引起武則天反感,而是採取回誘法,說李顯在外如何改錯行德政,還很想念她等,以逐漸勾起她母子骨肉之情。

有一次,武則天以極其不安的心情向大臣們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美麗的鸚鵡,兩個翅膀全被折斷了。要大臣們為其圓夢。在場的人都沉默無對。狄仁傑見是良機,解釋說:「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武則天常以鸚鵡比擬自己,所以對狄的解說頷首點頭。狄仁傑接著說:「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呀!現在他們都處於被囚禁的地位,這就是兩翅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二子,鸚鵡也就能藉助翅膀飛翔了。」武則天沉思不語,大臣們跟著也勸武則天快立李顯為太子。在眾議紛紛的情況下,武則天于聖曆元年(六九八年)悄悄地把李顯從廬陵接回宮中,有意立其為儲君,但決心尚未下定。狄仁傑得知情況后,立即面奏武則天,他慷慨激昂、涕淚俱下地陳述了一個國家需要立一個有威望的儲君,人民才能樂業,社會才能安定。說得武則天連連點頭,也動了真情,立即表態說: 「還卿儲君」,並叫出李顯與狄相見。狄馬上跪地叩謝,又建議武以隆禮公開迎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下詔而行。三是為了鞏固李顯的地位,在一次反擊突厥人侵的平亂事件中,狄仁傑建議由太子李顯為元帥,他為副元帥。在狄的謀划指揮下平亂成績顯著,太子的威望也因此大增。

薦用良臣

狄仁傑明白,要想恢復李氏天下,鞏固唐朝政權,必須要有一大批有才幹的將相輔佐。因此在他當了侍中和中書令之後,不斷向武則天舉薦名臣良將。

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七零五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複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徵,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七零零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