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祖孫狀元」- 彭定求和彭啟豐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6月2日訊】從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六二二年,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產生,到清光緒三十年(一九零四年)最後一位狀元止,在這近一千三百年間,有文字可考的文武狀元為七百七十七人。這其中,有兩個狀元是祖孫關係,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祖孫狀元」,他們是出自於蘇州十全街的彭氏家族。

彭氏先人彭定求清代康熙十五年狀元及第,其孫彭啟豐於二十多歲再度科舉奪魁,高中狀元,此後官至兵部尚書、內閣學士。祖孫兩人分別高中狀元的,在中國歷史上僅彭氏家族一家而已。清代名臣嵇璜贊之曰:「人間文福無雙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蘇州的彭氏家族人才輩出。嘉靖年間,彭家出了一個舉人,名叫天秩,從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兒子彭汝諧,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進士。彭汝諧的兒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學。彭德先的兒子彭瓏,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進士。到彭瓏的兒子彭定求時,彭家就開始問鼎狀元了。

康熙十五年二月,彭定求入京參加會試,一舉奪得第一名會元。殿試時,他的卷子被「讀卷大臣」列為第三名。殿試前十名卷子進呈皇上御覽,康熙皇帝很欣賞彭定求的卷子,問「讀卷大臣」為什麼會把會元的卷子置於第三名。「讀卷大臣」說他的楷書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龍顏不悅,道:「會元的卷子有勸勉朕的意思,很不錯。難道先儒大師周(敦頤)程(程領、程頤)朱(熹)張(載)都是書法家嗎?」於是,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為第一。 就這樣,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時年三十二歲。

中狀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錄》,極為喜愛。《近思錄》是理學大師朱熹和呂祖謙編纂的,輯錄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思想。彭定求早就熱衷理學,得到這部書後摹寫一遍,反覆研讀,奉為言行之準則。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請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後抵家,每天都侍奉父親,講論經義。彭定求剛剛入仕,卻已厭倦了官場,打算從此致仕,在家研習理學。他在家一住便是三年,後來在父親敦促下,才回京復職。不久,出任日講起居注官,給康熙皇帝講解經史,隨同他參加各種重大活動,筆錄于簿。接著,遷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司業,再遷為傳講,侍從康熙皇帝講經論史。

父親死後,彭定求便辭官回家,潛心研究理學。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與汪士欽、徐樹本等校《全唐詩》,賞賜御書,傳旨垂詢病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萬壽節」,彭定求入京祝賀。 康熙皇帝五十八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七十五歲。

彭定求的孫子彭啟豐,字翰文,十六歲入官學讀書,好學上進,誓效祖父,也做個狀元。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會試第一,也奪得會元桂冠;殿試時,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把他列為第一甲第三名,世宗愛新覺羅胤滇親拔為第一。在彭定求中狀元五十一年後,他的孫子彭啟豐再次奪得狀元。

中狀元后,彭啟豐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奉詔入值南書房,承旨起草詔令,應制撰寫文字。從雍正七年開始,屢次擔任河南、雲南、江西、順天鄉試考官,遷右中允,成為東宮右春坊的一名官員。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彭啟豐出為山東鄉試副考官。三年,遷為侍講,侍奉高宗講讀經史。五年,遷右庶子,成為東宮右春坊的長官。六年,遷侍讀學士,掌校典籍;尋遷右通政,掌內外章奏、封駁和臣民密封申訴;不久,又遷為左僉都御史,成為一名高級監察官。出任左僉都御史不到兩個月,他奉命南下賑濟災民。  

不過,儘管彭啟豐滿腹學識,卻始終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寵愛,被乾隆皇帝說成是「從無一言建白,一事指陳」。乾隆二十年,彭啟豐與大臣嵇璜一起上書要求「回籍終養」,即提前退休。 彭啟豐此舉本非真心,他想進一步試探一下皇上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當有人提出離職終養時,若皇上離不開他,會下詔挽留的。

彭啟豐的摺子呈上去后,乾隆皇帝當天便作了批示,乾隆皇帝下詔,把嵇璜留下,對他則毫不客氣地說,「彭啟豐才本中平,辦理(兵部)部務亦屬竭蹶,且伊系內廷翰林,以文學為職,而上年扈蹕和詩,視前遠遜,所學日漸荒落」,於是便「著照所請,准其回籍終養」,落了個自討沒趣。

雖然六年後,彭啟豐又申請出仕,乾隆雖然不喜歡彭啟豐,但此後一直在使用他,且職掌還愈來愈重。這是因為彭啟豐還是有一定才幹的,象他這樣的人,朝中也不多。但乾隆總是看他不順眼,動輒小題大做,橫挑鼻子豎挑眼,對他大加呵斥。但乾隆皇帝始終看他不順眼。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下詔:「彭啟豐才識有限,辦事不力,命以原品退休。」勒令彭啟豐離職。至此,彭啟豐結束了他極為坎坷的四十一年仕途生涯,回老家蘇州去了。乾隆四十九年,彭啟豐病死於長洲老家。

原題目:古代唯一的「祖孫狀元」(有刪節)

文章來源:新三才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