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欲限制港媒自由遭反驳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8月24日訊】(新唐人記者常春綜合報導)本週,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說,北京駐港官員試圖再次限製香港新聞自由,引起《明報》強烈反駁。讓人質疑,“一國兩制”還能維持多久?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日前以《社會秩序危機時期記者採訪的法律環境》為題,發表演講,論述社會秩序危機時期(以下稱危機時期)傳媒和記者角色、職能的認知,認爲傳媒負有協助管治責任。

香港《明報》發表評論認爲,郝鐵川的認知與香港一般傳媒的認知和做法南轅北轍,相信絕大多數港人都不敢苟同。

《明報》對郝鐵川引用“古今中外危機時期,國家依法擁有臨時性、靈活性、異於平常的較大權力”的事例,比如美國前任總統小布殊發動對伊拉克戰爭,美國傳媒的配合舉措,藉此證明其危機時期“媒體有義務協助政府執行應急措施,暫時收窄自己的權利”核心論點的合理性。《明報》認為這方面,有兩點值得商榷。

《明報》表示,首先,戰爭時期,傳媒基於國家安全、軍隊安全前提,會願意接受或自覺地規限,例如不會事先報導軍事行動部署、不會報導部隊的位置等,以免危及部隊的安全,傳媒這方面自律或配合軍方,絕無異議。除此以外,記者對軍隊在戰爭中是否合法殺人抑或濫殺無辜,仍然時刻履行監察職能。例如越戰時,美軍以燃燒彈炸美萊村,導致大批村民傷亡,記者拍下村民、赤身露體的小女孩驚慌嚎哭逃命的照片,事件披露後,有美軍要負上法律責任。

其次,小布殊揮軍入侵伊拉克,開戰前,美國絕大多數傳媒確實愛國先行,對小布殊政府以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為開戰藉口,未有足夠研究和質疑,變相為小布殊發動戰爭開綠燈。不過,戰爭開動一年之後,美國傳媒開始覺得不對勁,進行反思和檢討;另外,在其他報社也有反省文章,質疑主流傳媒盲目相信政府人士或鷹派高官的消息,把攻伊合理化,對反對聲音視若無睹。

《明報》認為,以所謂危機時期限制傳媒和記者監察政府,在國際上不具普遍意義,而郝部長的認知,在大陸已普遍執行,不過,從實踐看來,只是官員們以危機時期之名,實行壓制採訪、掩飾施政失當之實。

《明報》用四川當局壓制關於豆腐渣工程的報導來說明這個問題。《明報》說,無故死了那麼多的人,如果媒體能及時預報災情,也不會死亡這麼慘烈,而當局不但把追查豆腐渣工程的內地維權人士譚作人等人投獄,連本港電視台記者採訪譚作人的審訊,也被公安人員以搜查懷疑毒品為名,阻撓記者到法庭外採訪。

《明報》說,所謂危機時期已經成為官員的護身符和擋箭牌,他們在大幕垂天之下,逃避監察。但是,這樣的操作,卻使吏治更趨敗壞,貪污枉法成風,國家和社會因而付出更大代價,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明報》指出,郝鐵川對新聞、宣傳的認知,與香港的運作絕然不同,他心目中的傳媒和記者,是宣傳喉舌和統治工具,但香港的傳媒和記者則是守門人和第四權。這個分歧,確切說明香港與大陸的不同,也再一次說明“一國兩制”的現實意義和可貴之處。

然而媒體成為政府的喉舌和統治工具其後果讓人有目共睹,大陸薩斯的蔓延,汶川地震的慘烈,尤其目前大陸洪災的死亡人數的掩蓋,大陸媒體均一樣的口徑,事實被掩蓋,完全失去了媒體存在的意義,成為了為統治者塗脂抹粉的工具,欺壓民眾掩蓋其無毒手段的幫兇。

《蘋果日報》本週報導,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下週在北京開會,將討論香港政改問題,會上將重提要求特區政府為基本法23條立法。

《明報》本週還報導,中共中央將藉四大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之際,組織專家研究把經濟特區轉化為“政治特區”,以政治體制改革帶動其它各項改革。港人的命運怎樣,讓人擔憂,“一國兩制”能維持多久不得而知,“政治特區”已經把中共的野心招募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