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視頻)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4月2日訊】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圖一)。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從地球觀測,太陽一年裡在恆星間或天球劃過的軌道稱為黃道,以360度黃經來量度。二十四節氣正好把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個氣相差黃經15度。春分時黃經為0度,清明時黃經為15度,如此類推。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北半球,下同),冬至晝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氣。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於其他的節氣,便以該段季節常見的天氣現象或農業活動而命名,這些節氣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

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原來19個「回歸年」共有228個中氣和235個「朔望月」,即是有7個月沒有中氣,這些沒有中氣的月便正好成為閏月。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十二宮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圖二),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周朝和春秋時代是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來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測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桿子在正午時測量日影的長短,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秦朝《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所記載的節氣已增加為八個,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還有一些記載是有關惊蜇、雨水、小暑、白露、霜降等節氣的萌芽:一月“蟄蟲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 ,九月“霜始降”。到了漢朝《淮南子天文訓》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與今天的完全一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節氣的含義

*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 立夏:夏季的開始。

*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 立秋:秋季的開始。

*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 秋分:晝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開始。

* 小雪:開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註: 十二星座對應的黃經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擺動,現在觀測到的星座位置與黃經度已不符。

【民間傳說】二十四節氣

【民間傳說】二十四節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