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現衰象 外商不再視中國為投資福地

Facebook

【新唐人在線報導】旅美中國學者何清漣最近在BBC中文網發表文章稱,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不僅未能像日本、南韓那樣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反而提前出現各種經濟衰像。

何清漣表示,除了股市、房市雙雙大幅下挫之外,更令中國政府頭痛的是引進外資下降,如日韓台企業在華投資今年上半年銳減31%,美國企業在華投資更是從2003年以來逐年減少。上海美國商會與思艾倫諮詢公司於今年3月發佈的《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研究2007-2008》稱,在接受調查的美、日、歐製造商中,超過一半認為中國相對其它低成本國家,正失去其作為製造基地的競爭優勢。

她認為,面對數千家港台企業破產撤離以及隨後更大的撤資潮,中國政府強自鎮定地宣稱這是調整產業結構、重新進行佈局的結果,彷彿胸中已有應對之策,這話可謂半真半假。

她質疑,何謂「半真」?因為近年來中國製造引起國際間貿易磨擦加劇,北京確實想通過提高稅收、調整產業佈局將勞動密集型企業"擠"出去,同時再引進一些具有品牌、技術、資源優勢的外資。這類策略以前曾獲成功,如2000年與2005年中國發生的兩次外商撤資浪潮,都與中國政府調整產業政策有關。當時,中國政府對本國能源企業實行政策傾斜,最後迫使美國電力、賽德能源和西門子等國際電力巨頭黯然撤離中國市場。

但要說中國政府對目前的經濟困局有應對之策,卻是假話。因為當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破產撤離之際,中國政府預期的技術密集型的高端企業卻並未形成氣候。何以會出現這種「麻桿打狼兩頭空」的局面?這與近幾年中國調整外資政策以及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評估有關。

何清漣表示,中國希望引進高素質外企,所圖的是這類外企的資源、技術和品牌,因為這是中國企業缺少的幾大要素;而跨國企業在中國所圖的則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銷售渠道。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與跨國企業缺少利益契合點。

她認為,外資想要中國市場,還得考慮在華投資必須付出的企業監管成本(指政策、法律不透明等引起的費用與損失)和外部成本(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商業信用等)。這兩類問題與政府行為密切相關。監管成本過高往往是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所造成,外企為獲准一些業務需要不斷遊說政府,這種遊說耗費大量金錢與人力,加大了商務成本;更兼稅收與其它許多雜費的徵收永遠處於不透明狀態,讓企業無所適從。

何清漣稱,基於以上原因,中國不再被跨國公司視為「投資福地」。目前,中國面臨的困境是:過去,大量出讓市場,卻並未換來核心技術;現在,不肯讓出市場,卻使具有品牌、技術與資源優勢的外資裹足不前。

何清漣曾在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經濟系任教,也曾供職於《深圳法制報》社。多年來專門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作包括《現代化的陷阱》和《霧鎖中國-中國大陸媒體控制策略》等。體控制策略》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