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起名 要避讳这三个方面

【新唐人2016年10月24日讯】作为父母都想给孩子起个好名,但起名是有讲究的。下文就告诉你给孩子起名要避讳的有哪些方面?

避讳”一词平时很常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

在取名时,有的家长就会问这个问题:什么是避讳用字?避讳用字是自己不喜欢出现在名字中的字?还是忌用字呢?悟真网帮助解答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避讳?

古时,为了体现对尊者、长者的尊重、敬重,在言谈、书写时,凡遇到君、父、长、上名字中的字,都不可直接提及,而要用别的字代替,或者是将其委婉地表述出来,这种行为方式,就称之为“避讳”。

《康熙大帝》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代名将周培公,在考试时,只因为试卷中出现了“玄”字,没有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的讳,就被将试卷作废,无缘得中了。

假如后来没有街头偶遇康熙,并被康熙赏识重用的话,周培公的人生,也许就因为那一个字而彻底改写了。即便再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用武之地,无处施展,也只能徒唤奈何了。

周培公的这种行为,就是犯了“避讳”中的“国讳”。

二、避讳的主要种类

根据避讳对像的不同,避讳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宪讳

宪讳,是指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名字的避讳。因上司被称为“大宪”、“宪台”,故得名。

有一些官员,还将此延伸。要求下属避自己和父祖的名讳,以及同音的字。相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缘于避宪讳,说的是宋代州官田登为了避其名讳,在他的所辖范围内都把“灯”称为火,于是上元灯节的告示就成了:“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

2、国讳:

国讳,也称公讳,是指对当朝皇帝,以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名字都要进行避讳。

就是说,全国所有的人,在言谈、书写时都要小心注意,切不可提及这些皇帝名字中的字。

上面周培公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而就连24节气中的惊蛰,也是为了避汉朝某位皇帝的讳,而改名的。

3、家讳

家讳,也称私讳,即避父母、祖先等长辈的讳。作为晚辈、小辈,在言谈、行文用字时要避开长辈名字中的字。

因为避讳的对像是长辈,所以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在与别人交往时,也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以免失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为其父名谈,为了避讳,在《史记》一书中,生生将赵谈改成了赵同。史书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要说了。

4、圣贤讳

圣贤讳,主要指避开圣贤的名讳。圣贤,主要是指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有的还避始祖黄帝,周公、老子、尧舜禹等。

比方说,以前的读书人的名字中,是不会出现仲、尼的。

三、取名应如何避讳?

旧时的避讳,和当时的情境有关。时代发展到如今,今时今日,国讳、圣贤讳、宪讳都不必在意了;但避“家讳”还是需要的。

毕竟,没有祖先就没有后人,长辈不仅有养育之恩,还让后人有一种归属感。避长辈的名讳,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伦理道德的一种体现。

所以,在给宝宝取名时,最好是因人、因地而异,不能不考虑避讳,但也不能盲目避讳,什么都避。

温馨小贴士:给宝宝取名时,避长辈名讳的范围,以直系亲属为宜,即:避开宝宝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名字中的用字即可。

(责任编辑:凯欣)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