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当疫苗使用8年 陆卫生体系曝管理漏洞

【新唐人2015年04月29日讯】一款意大利生产的药物,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口服产品“兰菌净”,被当作疫苗来给大陆的孩子接种长达8年之久,成为疫苗医疗界的“丑闻”。外界指出,这起医疗丑闻正是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漏洞

4月10日,中共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局长于竞进在《中国疾控工作进展(2015)报告》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兰菌净是国家药监总局批准的一种“治疗用生物制品”,不能作为疫苗使用。

兰菌净,由意大利贝斯迪药厂(Bruschettini S.R.L,下称贝斯迪)生产,中文名也叫“细菌溶解物”。4月21日,意大利药品监管局(AIFA)在给《财经》记者的邮件回复中称,兰菌净(Lantigen B)是一款口服产品,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

2000年,兰菌净经原中共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上市。2007年,首次被列入中国疾控中心的疫苗管理系统,全国大部分疾控部门和基层预防接种机构将其作为二类疫苗推荐使用。自此,这款意大利生产的进口药物,进入中国疫苗体系长达近8年之久,被推荐给孩子接种。

2012年8月,“兰菌净”被沈阳市大东区一家医院的防疫保健科作为“二类疫苗”推荐给家长们。一般情况下,家长们手中的预防接种本上,会多次推荐该疫苗,沈阳分别是在孩子1周岁龄、2.5周岁龄时推荐接种,北京在3月龄、9月龄及1.5周岁龄的孩子中共推荐三次。

辽宁省沈阳市市民李菲(化名)发现儿子三年前接种的所谓二类疫苗“兰菌净”,得知是一款进口药,并非疫苗,知道受骗了。

所谓二类疫苗,是指作为公民自费、自愿接种的疫苗。兰菌净的说明书上写明“禁忌是已知对所含成分过敏者”。但多位家长表示,保健医生推荐兰菌净时并未对此充分告知,并强调感冒患儿与健康者均可使用。

“药物都有禁忌以及注意事项,进入疫苗体系后,就会被忽略。”具有医药管理经验的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邱鹭风表示,将药物混入疫苗体系,具有一定的公共安全风险隐患。

大陆媒体纷纷引述《法制晚报》的报导称,3月份,江苏、河北等地个别儿童在服用兰菌净后被确诊为川崎病,虽然导致川崎病的成因复杂,不能简单关联与使用兰菌净的对应关系,但恐慌情绪在家长群体中蔓延。(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症,可导致严重心血管病变。)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表示,让家长认为它是疫苗,才愿意自费使用。“鱼目混珠”改变了公众的预期,构成公共权益的侵犯,同时,也有药品滥用甚至过度医疗的可能。

目前,对健康儿童使用一款药物,除违背医学伦理以外,是否会产生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也成为专家所忧虑的事情。

报导指出,疫苗、药品,两种全然不同的平行流通体系,而“兰菌净”出现了交集,直接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漏洞

目前已产生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公共卫生行政系统的管理漏洞如何弥补?这是“兰菌净风波”后的遗留问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