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波:老人荒郊等死,我们等什么?

近日,有网帖反映“邳州老人被扔到荒郊等死”,消息快速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后官方发布信息称老人抢救无效,最终离逝。这样的结果,我们只能默默忍受。人生的最后一程以如此方式结束,老人的遭遇拷问了现实中的每个人。当死都不能体面的占有,奈何桥上的回头一望,世间还有多少温情值得老人眷恋?

死,本也无可惧怕,生老病死,亦属大自然更新替代的规律。可当“死不为惧”遇到“生不如死”的境况,生与死的瞬间切换就成为考验人性善恶的一个阀门。死,是一个结果,等死,是一个过程;在一个预知的结果之前加上一个无可抵抗的煎熬过程,老人的境遇,与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进一步说,作为社会集合体的每一个分子都是杀死老人的帮凶,至少在道义上是如此。一位凄惨老人的经历,照出了诸多宏观统计数据的漏洞,照出了公民道德领域的洼地,照出了尊严二字的现实境遇到底怎么样,照出了······

一看到这条新闻,多数人会感到震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的,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充满道德感的我们无法去正视老人绝望的眼神,无法还原这件事情的原本始末。当“道德感”进一步升华,“老人等死”的事情就演变成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问责、对老人家人的谴责,高高举起的道德大棒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充当起道德教化的角色。而当一次次的大棒抡起,道德教化到底能发挥多少效用?当社会文明的底线需要用棒子来敲打,我们的防守底线还能坚守多久?

老人荒郊等死,我们等的是基本社会保障漏洞的填补,我们等的是人性尚未泯灭的最后一丝希望。如果政府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缺失,老人或许会在孤人院离去,如果老人的家人尚有底线思维,老人的最后一程不会这样没有尊严。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最坏结果的发生。从社会集合体的各自分工到团结协作,个体与集体磨合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确保达成一种和谐默契的状态,彼此的合作促成了彼此可接受的平衡点。当其中的一个环节,比如集合体的基本保障功能失效,个体就会遭遇因平衡点失衡造成的伤害,如果这种伤害在建立在其他个体“追求”的基础上,这样的创伤对个体更是致命的。

令人痛心的新闻往往令人心中一颤,下次悲剧产生我们的心还会一颤,在一颤一颤的抖动中,我们无数次的反思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口,也无数次的反思社会集合体的集体效用为何频频失灵,甚至牙咬切齿的对泯灭人性的“抛弃者”刮起一阵阵道德风暴。面对这一切,我们等待的实在太多了。人性中充满善恶,当基本的善恶标准还是社会集合体的起点之争,成熟的理性社会就成了一种空想。

不再一味抱怨社会保障的缺失,不再拔高社会的道德水准,不再麻木不仁的充当“道德家”,但愿,这是老人凄惨遭遇带给我们的最大警示意义。从自己做起,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去感化周围的人,用个体的智慧构建起集体的保障体系,精准的寻找好各自的位置定位,远比一次又一次的道德说教更有价值。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