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十个头衔 习近平“小组治国”的利弊

【新唐人2014年3月25日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党、政、军权力“一把抓”之后,还出任多达7个“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的组长或主席。这些角色使他对改革、情报和安全系统、军事、外交和互联网的影响力独一无二,也确定了习近平“小组治国”的施政模式。那么,习近平为什么青睐这样的模式?“小组治国”到底存在哪些利弊?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美国《世界日报》报导指出,“小组治国”并不是习近平发明的,而是中共“以党领政”的必然产物。1958年6月,中共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5个小组,这可能是“领导小组”的滥觞。1966年5月,毛泽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而设立了“中央文革小组”,这个体制外的小组带给中国人的灾难与伤痛,至今仍让人不堪回首,因此,对“领导小组”的泛滥问题,中共内部一直存在争议。去年3月,李克强主持的中共国务院就曾一口气撤掉了30多个“领导小组”。

然而,习近平在拥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三大头衔,即党、政、军权力“一把抓”后,为何还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网路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及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并亲任组长或主席呢?报导说,这是因为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三个头衔虽大,却不能确保习拥有终极决策权,也不能确保政令能出中南海。

尤其中共中央政治局25名委员已成各种利益集团代表,政治局常委则演变成“割据”格局和分赃政治的象征,习近平若不想重蹈“胡温时代”空转十年的覆辙,或许只能通过“小组治国”模式,将权力具体化,以拥有最后的“拍板权”和“裁决权”。

习近平深深体认建立强势中央势在必行,但现有的中共决策模式,即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政治局常委分权管理模式,已成为他打破利益集团系列改革的阻力,但废除政治局会议决策模式又遥不可及,因此他决定另起炉灶,设立几个享真正实权的“领导小组”,从而使政治局会议和常委分权管理模式形同虚设,或许,这是最容易办到的权宜选择。

报导说,习近平的“小组治国”思路,与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智囊吴稼祥的思路不谋而合。吴稼祥说,中共已有的权力结构是“存量政治”,不能轻举妄动随便废除,因为“你不知道其中连着谁的筋、结着谁的骨,伤筋动骨,必遭报复”。吴认为可行办法,是选择“增量政治”,即不动原来的机构,而新设自己能指挥的机构,例如领导小组、委员会等,这样,既不会动人家的乳酪,也能达到自己的施政目标。

习近平推动的“改革小组”不止是从事顶层设计的决策机构,实际上已成为超级内阁;“国家安全委员会”则掌管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一切事务,权力覆盖全部强力部门; “网路安全和信息化小组”则由于网路和信息化渗透所有领域,权威性无所不在;而新近成立的“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则垄断军方一切权力。

所以,无论在党、政、军担任什么职位,只有进入这些小组,才算进入了真正的权力核心。凭借这些小组,习近平再也不需要像江泽民那样,需要别人封他“习核心”头衔,就能顺理成章拥有几乎所有领域的重大事务的至高无上决策权。

不过,“小组治国”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中国问题观察者邓聿文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小组”治国》指出,“小组机制”并不是中国政治的优势,恰恰相反,它是国家治理尚未现代化的表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国家机构职能的正常化。一个政府机构如果不能正常履职,其管理势必是不合格的,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值得怀疑。众多“领导小组”的存在,势必会干扰常规政府部门的履职;或者说,正是因为常规政府部门丧失了管理能力,才要成立这么多“领导小组”。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小组”的膨胀,本身是国家治理能力低下的产物。

文章说,不管成立“领导小组”的初衷何在,它都含有领导人摆脱现有官僚机构的羁绊、更好贯彻自身意志的意图。相对而言,正式机构的法制化程度高一些,而“领导小组”内部的运作,更可能是以一种非规范的缺少法纪的形式进行;甚至不排除某些“领导小组”根本就是为领导个人服务的。

美国《世界日报》指出,众多叠床架屋的“领导小组”以党的组织名义存在,可能成为强化人治、毋须法律作依据的庞大怪兽,与法治化、现代化潮流背道而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