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年年有魚(餘)的寓意和由來

【新唐人2017年02月02日訊】中國人過新年,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因魚與餘諧音,象徵年年有餘。在古代,魚的圖案還有降妖除魔的功效,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是吉祥的象徵。

據史料記載,在中國的南方,人們吃年夜飯時,或者其他節日與盛宴,都必須上一條全魚,這條魚還不能全吃掉,以表達年年有魚(餘)的寄托。有的地方,年夜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

據陸媒報導,年年有魚(餘)的風俗古已有之,流傳至今。它起源於東晉,宋代形成風俗。古時漁民靠水吃魚。船中就餐,魚頭慣朝船老大,魚尾朝船老二,船腳們則各食其近。吃完魚之上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漁民最忌「翻」字。

吃魚下爿時,不能把魚刺折斷,這叫斷了「首尾相連」,不吉利;也不能把魚下爿吃太乾淨了,稱「漏底兒」,也不吉利。故而吃魚留有餘地,不有餘則易犯忌。

漁民以此祈願船行安之,獲魚豐之,討彩生計興裕。即「以魚諧餘,以魚寓吉,以吉示富」,「年年有餘」的原始之意由此而來。

據史料記載,過年吃魚不止寓意「年年有餘」。在漢朝時,畫在門叩上的魚在降魔中賦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唐朝,魚的圖案會出現在門把上,大門上,櫃子門,箱子門上,以便驅走鬼怪。隨著歲月的流逝,魚能降妖除鬼逐漸被淡忘,但魚作為吉祥物的象徵卻保留下來。

按照舊時年俗,擺魚也非常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著他,讚他肚裡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著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樑。

魚端上桌時的擺放,講究魚頭對著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綵」,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綵」),隨後大家才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一般來說,魚是宴席上的最後一道菜,而且一定不能吃乾淨,寓意年年有餘。

(記者羅婷報導/責任編輯:曲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