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樺:中共「過河拆橋」一黨獨尊

看習怎樣「弄懂」和「搞清楚」

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表示「只有瞭解一個國家從哪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去和不會往哪去。」

哎呀,話說得對極了,那就來看看他怎樣「弄懂」和「搞清楚」的吧。當然不會讓人意外,接下來他還說:「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所謂「尋找」,所謂「適合中國國情」,其涵義,一是本國的經濟、政治乃至社會、文化之發展中出現了什麼趨勢,有什麼變化和需要,二是當時國際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什麼樣的可供借鑒、選擇的先例。

中國的狀況很清楚,市場經濟已經有深厚基礎,但長期匍匐於計劃經濟之下,屈從於壟斷性的官商體制及其經濟勢力。它的「毛細血管」相當發達,但「動脈靜脈系統」則在官商壓抑下難以生長。這種狀態,使得中國在發展中停滯不前,逐漸落後於西方。若市場經濟不能主導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就純屬夢想。

政治也很清楚。走向民主化乃大勢所趨。不過,在經濟轉變大背景下,政治選擇的彈性較大,君主立憲或共和憲政,與之相應的多黨制,以及議會制、總統制,都有文章可作。

中共本身就是多黨制的見證

習近平張口閉口「歷史唯物主義」,而他所謂「尋找道路」的視野中,從來不提市場經濟,似乎那選擇只涉及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原本頗有前途,但是,滿清統治者在鎮壓維新之後儘管竭力展現其開明,終究還是無法擺脫皇族利益束縛,悍然排斥開明派,排斥漢族政治家。結果機會稍縱即逝。革命風暴推翻了皇帝,復辟帝制成為一場鬧劇,證明君主立憲再無可能。

然而,立憲以求憲政,多黨體制下的議會制、總統制,既是實際選項,也都有操作空間,同時,新聞出版的自由也在實際呼應。這樣,即使政局動盪,特別是軍閥割據,軍人在政壇中大行其道,而政治民主的實踐竟然還是頗有生氣。它的突出的成就很明顯,多黨制歷經磨難而堅持下來,議會雖然在初期的活躍之後逐漸萎縮,也還遠遠未到「行不通」的地步。

其實,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多黨制的見證。它初創時,自己把自己弄成地下黨派的模樣,這當然難以長久。兩次國共合作,使中共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國民黨即使反共,也只是針對中共的行為,而不是根本不容它作為反對黨存在。而中共,它在抗戰勝利後仍然擁兵自重,內戰就不可避免。

中共在多黨制環境裡發展壯大。它反對國民黨時,聲稱反對「一個黨,一個領袖」,而它以武力擊敗了國民黨,立即將它先前反對的東西作為它的實際宗旨,實行「多黨合作」包裝下的一黨專政,這叫作「過河拆橋」。

以社會主義名義限制市場經濟

掌權以後,中共一直把馬克思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分析的論述視為禁區,自覺繼承帝制精神,堅持其權力壟斷的專政。習近平一口咬定,多黨制及其議會制、總統制因為其挫折和曲折,在中國「行不通」,實際上,他是把「只有帝制適合中國國情」改頭換面。他的意思是,在中國,只有數千年一以貫之的權力壟斷行得通。

習近平所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全方位選擇。它的突出點,是以「社會主義」名義,嚴厲限制市場經濟──但它畢竟本事有限,無法扭轉乾坤、消滅市場經濟,爾後逐步確立中共一黨專政。對市場經濟的限制,在中共執政的前三十年裡,嚴厲程度超過了帝制時代。它把馬克思學說教條化,煽動對市場的恐懼與仇恨。這樣,就使得中國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後三十年,中共仍然對市場經濟步步設防,直到不久前,才剛剛承認「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但其實際作為,還是盡量以政府控制制約市場。

走向市場經濟主導的形態,中國從明清至今,已歷經數百年,過程極其艱難曲折,而擺脫帝制後一百多年,走向共和憲政,也仍然阻力重重。中共被迫放棄它的計劃經濟實驗,承認市場經濟必然性,同時,它仍在竭力阻止中國政治民主化。不過,以那位德國老人的看法,市場經濟在中國行得通了,權力壟斷遲早會「行不通」的。

文章來源:《動向》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