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機場爆炸事件引外媒熱議

【新唐人2013年7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李瑾萱綜合報導)北京機場的爆炸事件,及其後續發展引得眾多網友及民眾的關注。外媒稱:「這一事件再次引起網路輿論的對立」,一種觀點認為,無論有什麼樣的冤情,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製造爆炸,是不能原諒的「恐怖主義」行徑。另一種觀點認為,冀中星並不存心製造傷亡,是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來抗議。還有觀點認為,案件說明社會戾氣上升到新高度,如果政策不調整,可能面臨更加嚴重的後果。

美國《環球郵報》稱,中國民眾掀起對國際機場引爆者的同情。冀中星多次喊「躲遠點,我有炸彈」,最後只造成自己一人受傷。網民稱冀中星試圖在大眾面前自殘的方式引起關注,他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小。

中國最近接連出現極端事件。《紐約時報》評論說,許多中國人習慣通過向更高級官員請願上訪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一做法紮根于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他們寄希望于上層開明官員在了解他們所忍受的不公正後,來解決他們的問題。近年來,有上訪者在問題得不到解決之後轉向暴力。2011年,一名農民為報復暴力拆遷引爆政府大樓,導致自己和另外兩人死亡。

德國新聞電視台21日評論說,北京機場爆炸案是中國「社會高壓鍋」的又一案例。轉型中的大國面臨一個又一個問題: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每一個問題都可能面臨「爆炸案」。既要經濟增長,又要維護社會穩定,這極大地考驗中共的新領導人。

香港《明報》21日援引專家的觀點說,目前中國社會正處於矛盾凸顯期,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很大,而地方政府在追求GDP的指引下,對外來群體和弱勢群體保護不足,更多地注重本地人和資方等群體的利益。這一系列背景都引致弱勢群體缺乏說理的渠道,而司法公正上的不足、法律援助不及時更令弱勢群體權力無法獲得保障。弱勢群體以激烈手段表達訴求的現象已經存在數年,儘管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過激的訴求方法在蔓延,但形勢不容樂觀。

相關文章
評論